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舆情频道>排行榜>

2013年11月份深圳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2013年11月份深圳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网舆情工作室在2013年11月份当中,总共关注到与深圳有关的舆情事件102个。现根据传播面、影响力,从中筛选出热点事件11个,通过专家点评和民意调查,形成本期的“深圳市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网言网语

你市监局一年没创造3000万吧!开会没见你发布什么有价值的文件吧!我看问题不查,真的是不识庐真面目!查!查!

——新浪网友 2013-11-14

政府一个职能部门,会务支出就达到3000万,全市加在一起是多少,这恐怕是个天文数字。官僚主义、文山会海,这些需要“转作风”的所谓硬性要求,在地方政府看来都是放屁,没有任何约束力。不能把政府纳入法治之下,真正做到财政预算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靠自说自话,像这样的天价会务费只会越来越多。

——新浪网友“水淡如一” 2013-11-14

在开会上年花销3000万,就算全年无休,日均花费也要8万多……#跟有关部门认真你就输了。

——新浪微博“大头葱葱儿”2013-11-14

    专家点评

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三公经费信息,是政府网络履职能力提高的表现,但如何发布,通过什么形式发布则能反映政府的态度。在网友围观的形势下,仅仅对三公消费这个敏感话题进行解释还不够,有章法、有沟通的信息公开更能获得网友的认同。

——沈阳 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三公经费的舆情是涉及公务支出、财政使用的舆论热点,每年均会产生跟风炒作现象。从总体的舆论反馈中此类信息较少能得到高评价,但是应该注意到三公经费的信息播报要关注传播秩序,减少在敏感时间点和敏感事件中播报。

——庞胡瑞 人民网舆情频道执行主编

此次公布的时间比以往推迟了近两个月,且公布得过于“低调”。多数部门公布的数据不够细化,公众仍像在雾里看花。少数部门三公费用过高引浪费质疑。市监局和交警局分别作出回应,但回应或因未涉及到具体的费用明细,或因明细不够细化而未产生预期效果。以改革闻名的特区深圳,理应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在“三公”经费的治理上作出表率,将“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化、规范化。

——侯文昌 正义网传媒研究院副院长

公开三公经费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对政府的正当要求。只要合法合规,用之正当,老百姓是不会有意见的。一些部门在这一问题上扭扭捏捏,反而会让人觉得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谢志岿 深圳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所副所长

遭到质疑的部门都出来进行了解释,也基本都能说圆,在一定程度上疏导了网民情绪。遗憾的是,几乎所有部门都是被动应招,而没有主动出击。如果在晒三公的同时,细节事实能够丰富圆满一点,每年的质疑可能就会少一点,掌声就会多一点。

——杨大正 省内新闻媒体从业者

舆论关注并非坏事,重要的是抓准舆论关切点、兴奋点,由权威部门给出权威解释。此事之所以负面舆论迅速下降,原因也在于此。但也不是没有教训,以后再公布三公经费的审计结果,应该具备媒体素养,增加或下降多少,原因是什么,最好通过图表进行对比。

——李鸿文 本市媒体从业者

对于市监局的追问,有点鞭打快牛的感觉。毕竟还是公布了,并且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对于三公经费的新闻发布和舆论管理应该进一步规范。比如发布主体应该是纪委、监察局等;发布内容应该更细、更明确。

——张学虎 本市政协委员

三公经费不是第一次公布,公布之后会引起什么样的舆情反响,其实是可以预计的。在有所预计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的关切,这样公布三公经费,效果会不会更好?我们可以把公布三公经费视为一个官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我说完了就算了”的一锤子买卖。在这背后,其实还是对公布三公经费的基本态度问题:是“主动应对、积极作为”,还是“能少说就少说,敷衍搪塞”。

——朱克奇 本市广电集团评论员

[责任编辑:黄成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