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舆情频道>排行榜>

2013年11月份深圳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2013年11月份深圳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网舆情工作室在2013年11月份当中,总共关注到与深圳有关的舆情事件102个。现根据传播面、影响力,从中筛选出热点事件11个,通过专家点评和民意调查,形成本期的“深圳市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应该事先征求义工的意见,由义工决定是否选择有商业功能的义工证,也可以通过广告等其他方式寻求企业的支持,而不应单方面将商业功能强加给义工证。虽然在响应速度和信息发布上比较及时,但没有在行动上撇清其捆绑商业利益的嫌疑。

——谢志岿 深圳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所副所长

没有信息预警,所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升级。没有机构发声,从质疑电子义工证到质疑甚至否定义工群体,形成新的一波热点,网民情绪没有得到疏导,所以产生了信任危机,对深圳义工群体伤害很大。

——杨大正 省内新闻媒体从业者

一件好事之所以遭遇“捆绑商业利益”的质疑,主要还是因为“说明”不够。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一个渐进式的接受过程,为避免误会,一开始就要将电子证的功能、用途以及与纸质证件的区别向每一位申领者讲清楚。

——李鸿文 本市媒体从业者

反应速度不算快,应对也无新意。公益活动本不适合掺入过多商业元素,似电子义工证直接嫁接商业银行产品——信用卡的做法,显然有欠考量。一味强调经费问题和自愿性质,并没有有效释疑,只是将问题暂时搁置,当有后续舆情再次爆发之虞。

——南云楼 本市民间研究机构人士

义工一直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从这个角度,官方应该倍加爱护,及时回应、积极引导,甚至适当改正一些做法,非常必要。但从整个反应上看,相关部门基本上是当了缩头乌龟。这样的结果,只会积累问题,影响深圳义工形象。

——张学虎 本市政协委员

义工是深圳的一张“名片”,但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义工‘变味’”的议论不少。这次所谓 “捆绑商业利益”,旧话题里翻出了新议论。从应对的角度讲,各方面都还中规中矩。但如何保障义工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保证义工不“变味”,以后在适当时机,应该对社会有说明。

——朱克奇 本市广电集团评论员

[责任编辑:黄成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