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舆情频道>排行榜>

2013年9月份深圳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2013年9月份深圳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排行榜对各区各部门在应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时的响应速度、信息发布、引导措施、应对成效等方面进行计分排名。

专家点评:

事发当天,教育局及时回应,响应速度较快,但官方回应焦点不在“校讯通”是否为校方牟利工具之上。同时,校方的撒谎也加剧了事态的发展。

——沈阳 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市场购买服务所带来的重要危害就是后期管理的失控问题。“校讯通”作为一个一开始创新性的信息沟通项目,演化为今天被舆论的吐槽,这里面既有商业行为的逐利,又有政府管理部门的不作为。针对“校讯通”的调查和回应都比较实事求是,但是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此。

——庞胡瑞 人民网舆情频道执行主编

市监局在24小时内对此事进行回应,反应还算及时。有关部门态度诚恳,执法给力,机构行为表现突出。不足的是,结果久未公布。不能简单用 “停止使用”来处理此事,上级主管部门给学校明确指引,告诉学校该不该使用校讯通、收费合不合理、费用谁来出等问题。

——侯文昌 正义网传媒研究院副院长

如果企业、学校都能够严格按照市教育局的原则和规定执行的话,本不应该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在这个事件中,舆论及时将市民的情绪,朝着对“校讯通”使用的正面进行引导,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个技术的使用。

——朱克恒 本市政协委员

 “校讯通”究竟是不是乱收费,说到最后,其实没有定论。网民吐槽强烈,有关方面的回应显然犹豫,而且无关痛痒。倒是本市一些媒体,进行了平衡报道、深入讨论。所以,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鼓励媒体和民间组织进行深入讨论,在舆情应对上可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朱克奇 本市媒体评论员

在信息社会,家校沟通平台的搭建本是好事,但实际操作中没能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却是憾事。教育部门如能趁此契机给出搭建信息互通平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应是转危为机的有效方法,很遗憾,我们没能看到相关举措。

——谈浩渊 本市新闻媒体人士

教育部门的回应很及时,在肯定“校讯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阐明了使用“校讯通”的原则,并明确了不能简单地做出“停止使用”处理的态度。可以说,思路清晰,道理上也说得通。但是,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是否会从此风平浪静,就很难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问题:一、用好“校讯通”。开发好“校讯通”的功能,并请用得好的学校示范讲解。二、免除家长负担。“校讯通”作为学校寻求的市场行为,在管理上会有难度,如果确有存在的必要,可以考虑建立全市统一的“校讯通”平台。

——陆岚 本市媒体研究人员

教育局的应对总体上看还算是有效的。从舆情发生特点看,应对的办法就一种,把选择权力交给百姓,也就是学生家长。从教育局的回应看,也是如此做的。你只要撇清了干系,将选择权给了百姓,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张学虎 本市政协委员

校讯通涉嫌乱收费,9月初有媒体已经报道,中旬校方和教育部门才出来澄清发布,错过了第一点。在舆论生成速度比以前更快的今天,突发事件经过两小时传播,聚合就能发酵,放大,新闻发布的时限要越短越好。

——杨大正 省内新闻媒体从业者

是否存在乱收费,教育局和校方是否从中牟利,需要拿出数据和根据。从学生人数看这项收费和收益确实具有经济学的规模效益,十分可观。在信息时代,完全取消这种便捷的沟通方式也不太现实,既然如此,那就少收家长的钱,降低费用。

——马云驰 本市高校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陈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