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舆情频道>排行榜>

2013年9月份深圳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2013年9月份深圳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排行榜对各区各部门在应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时的响应速度、信息发布、引导措施、应对成效等方面进行计分排名。

   
    专家点评:
 
    地铁集团虽针对地铁施工的最新情况进行说明,但已改变不了大众舆论造成的负面影响。

——沈阳 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工程事故类话题的舆情应对讲求“证据说话”。在深圳地铁9号线的舆情回应中针对媒体的多次不友好行为推升了整个舆情的敏感性。民众初期针对“偷工减料”的舆情思维植入源于民众的口口相传,但随后记者“话筒被打落”“没戴安全帽被拒绝采访”等话题出现后,猜疑变为事实。舆情处置中既缺乏现场的稳控,又缺乏后期的应对和统筹。

 ——庞胡瑞 人民网舆情频道执行主编

工地人员摔记者话筒、威胁记者、阻挠采访等恶劣行为,加深了舆情危机。尽管当事方后来意识到应对失当开始采取补救措施,并公布调查结论,但由于延误了时机,网上负面舆情已经扩散。而事后深圳地铁发出要追究举报人相关法律责任的声明,更是简单粗暴,不利于形象的修复。

——侯文昌 正义网传媒研究院副院长

地铁工程是真真切切的百年大计啊,人命关天,如果有关单位,面对事故,左搪右塞,躲躲闪闪,这是极大的犯罪,将来一定要受报应的。虽然此事件没有引起广大市民的围观,政府对这种行为应该有强硬的态度。

 ——朱克恒 本市政协委员

近年但凡工程项目“出状况”,“偷工减料” “监管不力”成为例牌批评。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重大的制度创新。不过,单就这次事件来看,施工方没能很好地处理与媒体的关系,相反,设置了一些障碍。

——朱克奇 本市媒体评论员

 7月发生的事件不管是举报人所指“事故”还是地铁集团所称“意外”,都应主动发布而不是等新闻媒体9月报道后多角度解释,因为这么久的时间差很多情况已无法查明。施工方对待新闻监督的傲慢也让人无法理解。

——谈浩渊 本市新闻媒体人士

虽然相关单位和监理部门经过实地调查,向媒体确认了9号线深圳湾公园站钢筋间距和地板厚度符合设计要求,但舆论上负面的看法已经形成。其实,除了安抚好伤者,公众需要的是一个负责任的有关安全方面的回答。

——陆岚 本市媒体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陈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