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下沉隧道昨通车 这个隧道不一般:站中有城 城中有站
2023-03-22 08:00
来源: 深圳晚报

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下沉隧道昨通车 这个隧道不一般:站中有城 城中有站

人工智能朗读:

3月21日,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下沉隧道正式通车,该隧道位于枢纽车站上方、立交桥和地面道路下方。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黄木岗交通枢纽。 受访单位供图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3月22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 3月21日上午,由深圳地铁集团建设的深圳市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下沉隧道通车。至此,黄木岗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城市配套等功能基本形成。这意味着国内首个桥、隧、站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正式成型,可谓“站中有城、城中有站”,为深圳建设高水平交通枢纽城市又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内首个桥、隧、站一体城市交通综合体

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于2022年底正式开通,占地面积16.90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9.40万平方米,是国内首座“桥、隧、站”一体化的交通枢纽,也是集“交通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代表。枢纽位于福田中心区东北部笋岗西路与华富路交叉口处,是7号线、14号线和规划24号线的三线换乘枢纽,也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地铁车站-桥梁-隧道”一体化设计的交通枢纽。

与其他枢纽明显不同的是,黄木岗枢纽共有四层地下空间,是集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地下公共空间于一体的城市交通综合体。去年,随着地铁14号线的通车,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开通运营。其中,7号线是现有线路;14号线为地下三层叠侧车站,与既有7号线同台换乘;规划中的24号线沿笋岗西路地下敷设,为地下四层车站,与7、14号线形成节点换乘。

深晚记者了解到,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将把黄木岗片区建设成为集体育、医疗、教育、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综合型中心区。因此,枢纽的建设需在最大程度上达到空间和效率的结合。

减少地面构筑物体量

因地制宜节能减碳

作为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地铁车站、桥梁、隧道结构一体化设计的交通枢纽,黄木岗枢纽极大地减少了地面构筑物体量集约城市空间,在打造片区重要地下慢行系统和地面景观的同时,实现了国内最大规模的运营车站贯通建设。

在光照环境方面,黄木岗枢纽的建筑理念是以“从树叶的空隙中倾泻而下的阳光”为设计指引,结合14号线全线设计主题“阳光+”通过天窗、中庭引入自然光,将地下空间地上化,致力为市民营造悠然惬意的生活氛围。此外,为确保地下绿色供电,黄木岗枢纽因地制宜设置了光伏发电系统,预计每年发电量约37.96万度,年减少碳排放量378.46吨,节省标准煤151.840吨,减少硫化物排放11.4吨。

创造性使用高新技术 市民通行快捷高效舒心

此次开通的黄木岗交通枢纽下沉隧道为城市主干道,位于枢纽车站上方、立交桥和地面道路下方。地处福田区笋岗西路、泥岗西路、华富路、华强北路五岔路口,沿笋岗西路布置,是枢纽“隧、站、桥”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笋岗西路路段由U形槽+隧道段两部分组成,全长1320米,其中隧道段长933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聚焦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建造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在下沉隧道封闭段采用国内最大规模悬挂式车道结构体系(预应力吊墙结构,悬吊长度250米)。该体系摒弃传统梁、柱体系,引入有粘结预应力侧墙的无梁、柱体系,创造性地将三车道的隧道结构悬吊在轨道交通车站结构顶板下,满足隧道分幅曲线的线形设计效果,将道路、建筑、结构统一融合,释放了下部空间,增大净空的有效利用,实现了黄木岗枢纽独有的V柱空间。

同时,下沉隧道采用不同寻常的分幅曲线设计,将道路、建筑、结构统一融合,完美契合了黄木岗独有的V柱空间。隧道两端根据光学计算,设置了颇具艺术感的减光格栅,驶出隧道如同时空穿梭。

除此之外,为提升道路行车舒适度,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采用了3D数字化摊铺技术,让通过这一路段的市民乘车感受更舒适。

深铁集团介绍,下沉隧道的通车运营,意味着黄木岗枢纽“桥、隧、站一体化”交通组织正式形成,实现地上、地面、地下交通体系的快捷转换,通过快慢分离释放地上空间,改善周边片区出行环境,打通黄木岗片区的交通堵点,优化市政道路交通接驳,实现过境交通与地面集散交通的分离,提升黄木岗交通枢纽的运转效率,让市民出行更快捷、更高效、更舒心。

[编辑: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