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背望远镜的鸟类调查员、守护猕猴的大学教授、绿野寻宝的监测者 他们奔赴山海 守护生态精灵
2023-08-15 08:21
来源: 深圳晚报

身背望远镜的鸟类调查员、守护猕猴的大学教授、绿野寻宝的监测者 他们奔赴山海 守护生态精灵

人工智能朗读:

范朋飞(受访者供图

守护猕猴21年 创新设计GPS调查技术

夏日午后,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浅滩边,几只猕猴在树荫下嬉戏打闹,时而钻入灌木丛中,时而躺在岩石上休息理毛。不远处,范朋飞带着学生,透过早已架设好的摄像机,观察猕猴的一举一动。

今年42岁的范朋飞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我国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2002年至今,范朋飞对我国主要的四种长臂猿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为长臂猿的保护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从空中俯瞰,内伶仃岛宛如汪洋碧波中的一颗绿宝石。这里栖息着猕猴、水獭、蟒蛇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自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猕猴数量稳定增长。范朋飞敏锐地意识到,在内伶仃岛,较高的猕猴种群密度是否已接近环境容纳量?会不会影响猕猴种群未来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范朋飞将野外研究的足迹转移到了内伶仃岛,探寻猕猴与其栖息地之间的关系。

2019年,范朋飞首次踏上内伶仃岛,“开展调查的第一步是估算猴群数量。”这成了横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的调查方法有样线法、全面普查法两种。但在内伶仃岛茂密的森林中,树木遮挡、地形复杂,这两种方法均不适用。根据猕猴活泼好动的天性特点,范朋飞设计了一套基于GPS定位的新型计数方法。每逢清晨,范朋飞便带着团队爬山寻猴。

8月14日,范朋飞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科研人员背着GPS项圈、望远镜、红外相机行走在深山密林中,给不同猴群带上GPS项圈,并安装红外相机记录猕猴活动。科研人员通过GPS项圈收集的数据,确定每个猴群的活动范围。基于活动范围面积大小,成功估算出岛上约有39个猴群,超过1000只猕猴。

“利用GPS项圈追踪猕猴具有精确、省时省力、可重复性高等优点。”范朋飞说,2023年初,他和团队成员还在塘朗山郊野公园开展猕猴活动行为研究,探索野生猴群的科学管理方式,就人猴共存向公园管理处提供建议。

猕猴保护非一朝一夕之事。“与野生动物相处的最好方式是保护栖息地,让它们在自然界中繁衍生息。”范朋飞说。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