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会客厅 | 南科大冯炼团队成果登上《自然》封面,“专门‘做水’”的他有一个海洋科技梦……
2023-03-10 15:20
来源: 深圳商报

科创会客厅 | 南科大冯炼团队成果登上《自然》封面,“专门‘做水’”的他有一个海洋科技梦……

人工智能朗读: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近年来,赤潮(藻华)暴发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这看上去壮观的自然现象背后,可能是海洋“生病了”。然而此前很长时间,人们对于赤潮的监测只能靠人工,更是缺乏有效的预测手段。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虽然现有数据表明海洋赤潮的暴发次数呈增加趋势,但这在科学界依然存在争论——得出这个结论,会否只是因为近年来人类观测频次显著增加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式,可以研究出全球赤潮发生的趋势与规律?

日前,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冯炼团队最新的成果出炉,人们对于藻华的种种疑问终于找到了更科学的解答路径。该研究通过构建海洋浮游植物藻华遥感自动识别算法,追溯了近20年全球海岸带藻华的时空动态过程,并揭示了藻华发生频率与海表温度、海洋中尺度环流以及农业化肥施用、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之间的潜在关系。成果于3月9日登上了《自然》封面。

成果推动藻华研究更进一步

浮游植物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藻类,当大量藻类细胞聚集在一起时会形成藻华。海洋浮游植物藻华主要发生在营养盐水平较高的海岸带区域,当自然条件适宜时浮游植物会快速繁殖,改变海水颜色,这一现象也称为赤潮。浮游植物藻华暴发会危害海洋生态系统,例如海水水质恶化、水体缺氧、鱼类死亡,甚至能影响人类健康。目前,海洋赤潮已经成为危害海洋生态系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赤潮的研究却突破不大,很多时候监测还要依靠人工定点的“土办法”。“我们团队构建了基于叶绿素荧光与CIE颜色空间的藻华遥感自动分类算法,并利用2003年至2020年间76万景日尺度MODIS卫星遥感数据,实现了全球海岸带藻华的一致性动态监测。”冯炼介绍说,这个研究成果通过利用卫星遥感长时序、周期性、大范围等观测优势,弥补了目前对全球海岸带藻华变化趋势的认知缺陷。

根据团队研究的结果,在研究覆盖的153个邻海国家中,126个国家的海岸带区域曾暴发过藻华。全球藻华影响海域总面积达3147万平方公里,其中欧洲与北美洲占比最大,分别为952万平方公里(30.3%)和678万平方公里(21.5%)。2003到2020年间,海岸带藻华全球影响面积与发生频率分别增加了13.2%与59.2%,几乎整个南半球的藻华频率呈增加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海洋表面温度梯度与藻华频率呈现更为显著的正相关;全球极端气候也对全球沿海藻华有一定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营养盐变化也可能是海岸带藻华趋势的影响因素。

可以说,冯炼团队的成果让全球关于藻华的研究更科学、更全面,乃至更有预见性。

长期积累+灵光一现=成功

谈及科研的过程,冯炼谦虚地说了好几次“运气好””。他表示,之所以要感谢幸运女神的眷顾,是因为最后的成功来自于灵感乍现。

“其实,我们研究所用的这些卫星图片是一直存在且完全开放的,全世界那么多科学家研究了几十年,却一直没有取得突破。为什么?因为以前的做法都是对卫星遥感的藻类近红外线反射进行分析,大家都按照这个思路在探索,但事实证明进展缓慢。”冯炼半开玩笑地说,要“感谢”疫情让各种事务放缓,反而给了他更多沉淀、思考的时间。有一天散步途中,心情放松的他突然灵光一现——此路不通,能不能换条路,从水的颜色和藻类的荧光信号入手?有了想法,冯炼带领团队立即“掉头”、“转弯”、“换路”,最终“另辟蹊径”地构建了基于叶绿素荧光与CIE颜色空间的藻华遥感自动分类算法。

当然,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冯炼自己坦言,看似偶然的灵感闪现也是长期积累的成果。此前多年,他针对湖泊展开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海水的颜色比湖泊更复杂,但我们可以基于相似逻辑把算法进行改进”,冯炼说,此项研究的时间持续了大约一年,但就像大楼越是高耸入云,挖的地基就要越深,能抓住机会恰是因为已深耕多年。

以科技为海洋城市建设护航

近年,深圳一直在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冯炼团队的成果在深圳更加有用武之地。据悉,冯炼团队已经和深圳的相关部门展开合作,“我们的成果可以助力深圳实现对藻华的全自动监测,而且可以更准确、快速地做出趋势预测,这对于深圳这座海洋城市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冯炼表示,经该项研究成果推断,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内,藻华的影响范围正在以每年2.3%的速度在增加,如果不加干涉,会对海洋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用科技的武器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为了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我们的研究成果也会不断改进。例如,随着卫星遥感清晰度的提升,我们的算法也要随之做出调整。目前,我们能解决赤潮‘有还是没有’的问题,希望今后将算法做得更加精细,不仅能指出某个区域有没有赤潮,还能区分出不同种类的藻类,乃至做出更精准的预测。”冯炼说,该项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可得到应用,“但我们是专门‘做水’的,还是希望它能在海洋领域发挥更多的用处。”

专门“做水”,四个字道出了冯炼的海洋科技梦。他说,深圳既是海洋城市,又是创新城市,更是重视环保的城市。在这里,“做水”大有可为,“做水”也大有可用……

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戴艳会、博士后杨尚波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冯炼副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南科大是论文唯一第一与通讯单位。合作作者包括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赵丹、Luke Gibson副教授、郑春苗讲席教授,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许旺博士,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胡传民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Donald M. Anderson教授,特拉华大学励耘博士,马里兰大学宋晓鹏博士,加拿大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Daniel G. Boyce博士。

[编辑: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