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虫虫吃下厨余 屋顶花园发电 绿色“浸润”生活 盐田梅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零碳样本”
2022-11-22 07:11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小虫虫吃下厨余 屋顶花园发电 绿色“浸润”生活 盐田梅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零碳样本”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1月22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吴禾昆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期间,深圳代表团参加了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有关活动,盐田大梅沙近零碳社区案例也借此登上国际舞台,分享展示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深圳经验。

近年来,深圳率先探索建设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并于去年11月印发《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作为首批入选试点项目,同时也是高度建成的成熟社区,大梅沙在近零碳社区建设方面有哪些积极探索,成效如何,居民生活又随之产生了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进行了走访,实地感受这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作的探索与努力。

生物技术降解厨余

社区“绿电”推广应用

三面青山环碧海,银滩秀峰半城湖。梅沙街道地处深圳盐田东部,以美丽的森林和滨海风光,吸引无数游人纷至沓来。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许多自然探索者今年慕名而来,为的却是一只不起眼的小虫。

在位于大梅沙社区的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园区,有一处特殊的厨余垃圾处理工作站。在这里,听不到机器的轰鸣,也闻不到刺鼻的异味,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养殖柜,哺育着黑水虻的幼虫。

记者了解到,1毫米长的黑水虻幼虫,8天内便可吃胖4000倍,吃掉比自己重20万倍的厨余垃圾。园区日均处理约200公斤厨余垃圾,实现厨余垃圾100%在地资源化,正是得益于“黑水虻+堆肥”生态化处理技术的应用。

“从前端食物浪费,到厨余垃圾产生后的后端处理,都会产生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厨余垃圾就地生态化处理,不仅大幅降低碳排放,还可以增加碳封存。”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杜涓说。

如果说厨余垃圾生物化降解,是大梅沙近零碳社区整体工作的惊鸿一瞥,生态屋顶的打造则是别有洞天。记者在万科中心园区看到,充分利用深圳气候特点,园区将建筑屋顶设计成太阳能光电系统和屋顶花园的结合。

其中,12000平方米的“生态屋顶”以低维护、自生长的理念,实现四季有景、微气候调节、雨水调蓄等功能,不仅为昆虫、鸟类提供庇护场所,也为园区用户、社区居民提供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场地。同时,通过引入光伏发电与储能、新型节能建材、智慧用能平台等技术手段,园区在大幅提升“绿电”使用比例的同时,大大减少能耗。

“目前,一期改造项目面积为1.6万平方米,采用微电网数字化智慧控制系统,产生的‘绿电’供应比例达到85%。据测算,一期改造项目将使建筑的综合节能率达到85%,预计2023年二期改造完成后,将实现100%‘绿电’覆盖。”万科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谢晓慧说。

下一步,居民社区光伏建设将被列入议事日程。记者获悉,目前,有关方面已邀请相关企业开展社区光伏建设规划研究,并初步提出选择就地光伏+储能+充电桩模式。

“结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我们将加强集中功能占比,并进一步助力大梅沙社区实现近零碳排放的目标。”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盐田管理局局长姜文清表示。

“绿色低碳”浸润居民生活

“零废弃”办公悄然兴起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低碳”实验挑战,在大梅沙社区拉开帷幕。

接到“任务”的村民“崔哥”,通过在一天内完成“用环保袋购买水果”“买当季菜做饭”“学习保存食材的方法”“找到一个变废为宝的例子”“光盘行动”等5个低碳挑战,打开了个人低碳生活的新境界。

建设“近零碳排放社区”,不仅在于新型绿色技术的应用,更需要广大居民的接受和参与。

记者了解到,通过挖掘本地食物文化与社区的链接,用亲切的食物议题走近居民,大梅沙社区已成功建立起了一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活跃社群,包括不浪费一片粽叶的“粽”师姐姐们,开发无火烤炉的藏茶馆“拉姆老师”,亲手种菜、把家门口变成社区小客厅的蒋阿姨,还有把食物保存和零废弃融入到饮品里的咖啡馆主理人绒子。

互动讲解、环保竞猜、创意绘画、微藻体体验……在万科城市研究院院长钱源看来,科技与人文创新跨界,丰富的公益和宣传活动将建设近零碳社区的成果,转化成为社区各方美好生活的共同体验,形成各方利益共享的同时,也推进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深入人心。

在大梅沙社区云顶天海小区,通过智能化垃圾分类管理设备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成了居民的日常习惯。一场名为“零废弃”办公的风潮,也在悄然兴起。

据梅沙街道党建办主任于凯介绍,街道目前推动全场景零废弃创建,辖区3家星级以上酒店全部加入零废弃酒店创建,25个物业小区零废弃小区试点全面铺开,零废弃景区、零废弃校园、零废弃商圈等建设也将逐渐展开。

在这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同样有用武之地。记者采访获悉,通过“双碳大脑”平台项目,市生态环境局盐田管理局正联合深圳供电局率先以大梅沙社区为试点,打造社区碳管理和动态全景监控,包括建立近零碳标准指标库、近零碳指标体系和示范管理项目。

“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自动生成数据报告,从用电时间、用电行为、用电习惯等维度,为用户提供节能决策分析的依据,帮助居民优化用电用能习惯,引导社会公众自愿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盐田供电局客户经理王冬阳介绍道。

多样生物繁衍生息

生态环境日益美丽

珊瑚长好了,马尾藻茂密了,就连狮子鱼也来了!说起家门口海域的变化,盐田梅沙居民们总是喜不自胜。

珊瑚作为海洋生态的指标性物种,也是海洋生态链的基础。近年来,梅沙片区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合力。其间,以杨旭聪为牵头人的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多次出动船艇,人工种植15000多株珊瑚苗,清理珊瑚区海底垃圾7吨多,保育珊瑚海域,使梅沙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海水质量持续保持稳定优良。

“说再多都不如说我们这里有珊瑚群,且处于正增长态势,这一句话就足以证明我们这里的海洋生态环境有多好。”杨旭聪笑着说。

当日,迎着温暖的海风,记者漫步于蜿蜒的大梅沙海滨栈道,包括花草树木、飞鸟鱼虫在内共计120余幅动植物图片,在长达1.3公里的沿途一侧铺开,这些栩栩如生的自然记录全部都来自于梅沙片区。

梅沙街道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9.98%,植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厚。而在水下,富饶的海洋生物、珊瑚群落和浮游藻类等,则构建了独特的“蓝碳”海洋生态环境,孕育着巨量的碳汇资源。

“一片片‘地上’和‘水下’森林,为调节区域气候、缓解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感受到近零碳社区的美好,并愿意在这里安居乐业。”区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科钟宝生说。

据梅沙民间河长张玉柯介绍,梅沙内湖生态湿地修复正持续推进。有关部门在约33000平方米范围的内湖景观河道中,结合现状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生态修复,修复后可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将恢复成为白云金丝和黑叉尾斗鱼等濒危鱼类的重要栖息环境。

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在政府、企业、社区、公益组织、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之下,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零碳样本,正在梅沙徐徐铺展。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