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咏春》:深圳对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全新探索
2023-04-09 14:16
来源: 文旅中国

艺术 | 《咏春》:深圳对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全新探索

人工智能朗读:

《咏春》剧照(主办方供图)

全场掌声雷动,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演员5次返场,谢幕时间持续将近10分钟……观众纷纷表示:“这是一部连眨眼都觉得是不尊重自己的舞剧。”

4月7日至9日,“深圳出品”原创精品舞剧《咏春》正式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成为国家大剧院“泱泱国风·舞动经典”系列演出的开幕大戏。该舞剧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专项扶持资金与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共同资助。

舞剧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突破性地将“咏春拳”和“香云纱”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舞蹈,用“深圳文艺+深圳设计”赋予其全新脉动,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用“双故事线”展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新时代深圳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质。作为深圳坚持“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广东大局、深圳担当”,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用文艺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深圳故事的具体实践,《咏春》在北京可谓“未演先火”,虽然连续3天上演5场,所有场次演出票却早早售罄,令不少观众“徒呼奈何”。

“深圳设计”赋予“双非遗”全新脉动

“太惊艳了,把武术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刚柔并济。”“舞中带武,武中有舞,赞!”4月7日晚的北京国家大剧院内,如雷般的掌声阵阵而来。“咏春拳”的刚柔并济与“香云纱”的柔软飘逸随着深圳歌剧舞剧院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在所有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也在这一刻厚植观众心田,燃动“一腔热血”化为掌声,经久不歇。不少观众纷纷表示,“全然不同的风格,巧妙的故事线,令人血脉偾张的情节,舞剧《咏春》值得二刷!”

2022年底深圳首演,2023年3月启动全国巡演,一路走过深圳、长沙、东莞、珠海,《咏春》所到之处掌声雷动,票房火爆。其以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为立意,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国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扬民族自信;同时,植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及人文风貌,紧扣时代脉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该剧创新性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编剧,韩真、周莉亚执导,以“深圳文艺+深圳设计”回望过去,赋予咏春、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遗全新脉动,推动两个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连接传统与现代,为深圳舞台剧树立新的标杆。“深圳文艺”大胆创新,以舞融武,用当代舞蹈语言活化传统武术。“深圳设计”活化非遗香云纱,为《咏春》提供服装、道具、视觉支持。

“深圳精神”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宋官林在演出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咏春》展示出了一个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的一种奋进史。“我要向深圳致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深圳人以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写就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春天的故事,《咏春》在新时代用一种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的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追求,写就了新时代中国艺术创作的咏春之歌。”

舞剧《咏春》立意高远,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与香港狮子山下的拼搏精神、深圳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和粤港澳大湾区包容奋斗的精神跨越时空相互呼应,同频共振。

“戏外”的《咏春》剧组与“戏内”赴香港打拼的叶问两条线索在剧中并行展现,两个故事承载的“拼搏精神”在不同时空中同频共振、温暖人心。虽然运用了“叶问”这一深入人心的IP形象,但不同于以往的文艺创作,《咏春》不是一部“单纯讲述一代宗师英雄故事的舞剧”。

“我们套用了拍摄《咏春》电影的方式,用南下打工的‘大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拼搏与剧中‘叶师傅’在香港的成长经历,在戏里戏外建立了情感的勾连和共鸣。”总编导周莉亚介绍,剧中人物“大春”的原型,来源于深圳电影制片厂的一位老图书管理员。“他把上映过的每一部电影都整理了资料包。资料包里有当时的宣传文案,也有很多剧照,这些东西深深打动了我。”

“双线叙事的结构,两个时代的故事与人,在剧中彼此呼应和共振,这个故事因‘英雄’而来,由‘追光者’而展开,最终落在‘理想’,这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冯双白说。

《咏春》所凸显的“敢闯敢拼、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不仅在台前,更在于幕后。武术本身也是中华美学的一部分。“刚柔并济”是武术之美,也是舞蹈之美,更是一种辩证思维映象。然而对于演员们而言,武术要求下盘稳当,舞蹈要求身体轻盈,两者又可谓两个不同的维度。为了既凸显中华武术的魅力,又兼顾舞蹈的轻柔绚丽,这些来自深圳的年轻演员台前幕后付出了诸多艰辛的汗水。就如同剧里的“叶师傅”主演常宏基,为了演好剧中那18分钟的宗师对决场景,每天花超过6个小时练咏春,再花4个小时练习舞蹈动作,1年的时间勤勉不懈,只为将剧本中的“叶师傅”从冰冷单调的文字变为有血有肉的角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平凡人的“英雄梦”?

“深圳出品”开拓文艺新境界

舞剧《咏春》强大的“破圈力”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心诠释,更是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站在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新起点上,要把准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我们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该剧总编导韩真说。

在传统与现代的联结中,《咏春》照见了时代的倒影。文化学者胡野秋表示,《咏春》将非遗文化与岭南民俗风情无缝对接,融合多种武术和舞蹈语汇,这样突破性的表现方式“将为大湾区的文化融合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这样一部舞剧诞生与深圳,也并非偶然。深圳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大城市形象推广力度,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深圳故事。无论是《咏春》以舞释武传播“双非遗”,还是深圳另一部正在巡演的原创当代舞剧《深AI你》用舞蹈赋予科技温度。这些作品出自深圳,又不止于深圳。以舞蹈发挥出超越国籍、语言的力量,用人与人之间直达心灵的交流,达成文化融合。

深圳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而“深圳出品”,亦着墨于中国表达、国际表达。立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经历,深圳不断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沃土,软硬件方面不断投入涵养文艺生态,政策措施配套齐全培育青年文艺人才。

5年来不断深入的深圳文化院团改革,更为深圳文艺发展理清思路;机制更新,院团联动,犹如打开了“任督二脉”,盘活深圳文艺资源。《咏春》的惊艳亮相,正是深圳对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全新探索。

过去何曾离去,未来已经到来。当“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大浪淘沙,“深圳出品”名片随之出圈。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城市品牌符号的塑造。

(原标题《艺术 | 《咏春》:深圳对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全新探索》)

[编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