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6万人上淘宝搜索“陪诊”背后:行业亟需规范化
2022-11-21 10:08
来源: 成都商报

一年2.6万人上淘宝搜索“陪诊”背后:行业亟需规范化

人工智能朗读:

“陪诊”除了专业还要啥?

解决专业答案与职业边界的冲突

而在有条不紊的专业统筹之外,曹伦时常遇到专业答案与职业边界的冲突。

曹伦说:“有一个化脓性耳膜炎患者先在华西医院看(病),又来西京医院,他觉得大夫不行就骂人。医患的矛盾问题就在这儿,他完全不相信大夫,大夫给他开这个药以后,他没有吃,而是找了个土郎中。”

曹伦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他便没办法做什么,只能在聊天中渗透一些、劝阻一下。“对他表示一下应该听大夫的。但是如果不听,我也没法左右他的思想,说多了反而适得其反。”

几乎所有陪诊师都在职业讲述时提到了“临时家人”这个词,在陪诊过程中,他们就是患者的“临时家人”“雇佣朋友”。

让身为“临时家人”的陪诊师划清职业和专业边界,或非易事。

(图源:图虫创意)

北京陪诊师扬扬告诉记者,在解决了一些困难之后,客人会真的把她当成在北京的寄托、依靠。“他有什么事都会问我、找我,可能就是相处到一个朋友、一个亲人的阶段。”扬扬说。

左眼失明、右眼急需青光眼手术的老张一个人从沈阳来到北京看病,老张的女儿找到扬扬,希望她在手术的当天去酒店接老张,但不能说自己是陪诊。

“她说父亲舍不得花钱,让我别说自己是陪诊,我说没问题。我们俩商量决定,就诊的前一天我跟叔叔联系,说我是你女儿之前的同事、好朋友;明天你手术,你女儿不放心,让我去陪你。”扬扬说。

第二天一早,扬扬去酒店接到老张,带他办住院、陪他手术。手术出来之后,老张什么都看不见,扬扬租了个轮椅把老张送回酒店。

扬扬回忆,“他那会儿双眼都看不见,我给他烧了水、把茶沏上,把药都放在他伸手就能摸到的地方,也定了饭,给他都安顿好之后,我就回去了,第二天一早又去复诊。”

而在更多陪诊场景面前,问诊师还需要从情感出发完成工作。陪诊师扬扬曾经在4S店工作过十多年,后来偶然发现陪诊这个行业。“我第一感觉就是好喜欢这个工作。帮助人的工作还能挣一点钱,我觉得挺好的,确实能帮助到一些人解决他们实际的困难。”扬扬说。

新兴行业乱象

派单群里接单者无资质审核

曹伦告诉记者,患者很多都会焦虑,经常问排队怎么还没到。“看到现在网上有人说陪诊师是黄牛,患者不清楚情况,认为我们有这个能力去插队加塞,但专业的陪诊师并不是黄牛。”

曹伦说:“现在行业还挺乱的,有一些乱象,比如有些人仅仅是为了赚钱,第三方机构派单,乱七八糟什么人都有,完全就是对客户不负责任。”

记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加入了一个曹伦描述中的派单群发现,群里时有派单,但接单的人未经资质审核,也没有统一的资质认定。

“有的啥也不懂把号都挂错了,结果人家大夫就问患者‘你这个病情来我们科干嘛’。其实这就是一个无效的单子,病情不严重还好,如果病情严重,挂错了号会耽误治疗时间。”曹伦说,应该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专业分析,来判断单子要不要接,“如果觉得病情比较严重,比如说涉及到急诊,我们都不会接;发生一些突发的情况,我们都不会接这个单子。按照国家诊疗规范,如果在急诊范畴,我不能去收这个病人。比如这个人脑出血了,必须要叫急诊、打120,那我们肯定不能接这个单子。在服务过程中,我们会有一些法律和风险要规避的。”

曹伦认为,如果行业想持续发展,还需要政策规范,与新兴的陪诊行业并行。他想到的是外卖和网约车行业。“比如外卖行业刚开始的时候,或者说代驾行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没有监管的,现在都有了。如果国家能出台一些相关规定规范(陪诊行业),把前期的培训做到位会好很多,因为这个行业涉及到生命安全。”

此外,陪诊行业也尚无相关法规、政策规范,收费标准也未有统一要求。

(文中扬扬、小余、老张系化名)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实习记者 王辰元 记者 吴阳 实习生 黄艺南

[编辑:葛雯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