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小河弯弯”到“科创引擎”
2023-09-01 07:34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河套:“小河弯弯”到“科创引擎”

人工智能朗读: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航拍图。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深圳新闻网2023年9月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彭军 华智超)南海之滨,国家重磅布局。国务院日前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再度成为瞩目的焦点。

回望过去,处在深港交界处的河套,自1997年以来发生巨变,尤其是2017年以来,一年迎来一个甚至几个重大利好,乘风而起,扶摇直上。

(一)“诞生”: 初始之地

河套,一个美丽的名字。

在我国北方,河套平原由黄河及其岔流冲积而成,成为广袤富饶的“塞上粮仓”。而在南海之滨,河套也因历史机缘“诞生”,从一片荒芜之地变身深港合作的沃土。

深圳河,历史上曾叫“明溪”,从深圳梧桐山发源,由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全长37公里,流域总面积312.5平方公里,深圳一侧占60%,香港一侧占40%。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深圳河作为租借香港的新界部分99年的界限,成为两地的界河。

由于河床狭窄、河道蜿蜒,加上海潮影响,洪水宣泄不畅,历史上深圳河两岸经常洪涝成灾,加之一河两岸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深圳河一度水患横生、污染严重。为了守护这条共同的河流,深港决定携手开展深圳河治理,经过数十轮的谈判,于1995年5月正式启动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

1997年4月,深圳河治理一期工程完成,对罗湖桥以西到出海口的河道进行改造,将原来弯曲的河道拉直,然后用泥沙填平,“造出”了一块面积约0.87平方公里的河套地区,被称为“落马洲河套地区”。

“落马洲河套地区”正是河套最初所指的区域,也是为日后深港携手开展深度科创合作埋下种子的初始之地。

(二)“奔跑”:“一区两园”

河流,原是地域的界限;治河,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长期的合作治河论证和建设的过程中,深港双方加深了理解、增强了互信,激发了合作发展两岸经济、努力争取共赢的探讨和实践。2005年9月,深港双方就河套地区的开发成立联合小组,研究河套地区开发的可行性。

然而,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开发却争议不断,进展难如人意。深圳市原副市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张鸿义在《深港科技创新口述史——河套地区的前世今生与深港合作》一书的序言中提到,究其原因,焦点有三:一是河套土地的归属之争,香港回归的当天,国务院发布221号令,明确深圳河治理后以新河中心线作为界域,未对河套地区的业权和管理权问题另作说明,遂引起双方争议;二是河套地区作为深港合作的空间连接,也是香港价值链向全球和内地延伸的重要桥梁,是“一国两制”下先行试验的较佳空间,如何进行定位发展?商贸区、金融创新区,还是高等教育、高新科技区加文化创意?多种意见争论激烈;三是河套地区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两岸特别是新界西北地区发展规划的配合,如何实现?

直到2017年,经过深港双方多年的探索磨合,河套地区的开发终于形成了创新性的合作方案。

2017年1月3日,深港两地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解决了河套地区土地使用问题,明确双方在河套(A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同时香港支持深圳在深圳河北侧毗邻河套的口岸区域(C区)和福田保税区共约3平方公里区域规划建设“深方科创园区”,双方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同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提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

从此,河套奏响了深港科技创新紧密合作的交响序曲,其概念也从最初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成“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形成由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和对岸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组成的“一区两园”新格局。

(三)“加速”:国家战略

“一区两园”,一河之隔;深圳香港,携手共进。

2019年,河套迎来发展大年。这一年的2月和8月,“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分别被写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2019年2月18日,国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创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动”。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明确要求“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由此,中央赋予河套合作区两大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平台。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中央密集落子、加速布局,深港合作开发意愿强烈,河套的建设按下“加速键”,展现出协同发展巨大潜力。

2019年6月18日,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首批项目举行地勘开钻仪式,深圳园区建设实现实质性的突破。6月28日,皇岗口岸临时旅检场地建设项目作为皇岗口岸重建工程的先行项目正式启动……深圳园区以“一年一个样”甚至“一月一个样”的速度,加快推进开发建设、开放创新。

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深港科创合作也结出丰硕成果。香港科技园公司2022年7月在深圳园区推出“大湾区创科快线”,为香港及内地创科企业提供业务发展支援服务。此外,位处深圳园区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逐步开始运作。与此同时,香港园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第一批次前三座大楼将按原定时间表在2024年年底起陆续落成。

(四)“腾飞”:科研枢纽

《规划》的发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发展绘制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标示了河套合作区发展的新方位,开启了河套合作区奋进的新征程。

深圳园区的发展定位变得更加明确: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深圳园区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皇岗口岸整体完成重建,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运转高效的通关查验模式创新;深圳园区监管模式运作成熟,与香港园区基本实现要素流动畅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集聚一批香港及国际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集群和卓越研究中心、顶尖企业研发中心,与香港科技合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到2035年,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在《规划》出台的当天下午,明显感受到园区企业的激动与振奋。”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何耀威表示,他带着香港团队入驻河套深圳园区五年以来,产值从零直接迈入千万元级,对未来充满期待。

自2017年深港两地明确在河套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后,深港科创合作“1+1>2”的化学反应,正吸引着粤港澳乃至全国、全球的科技创新人才奔赴河套,书写深港珠联璧合“双城记”的历史新篇。截至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吸引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落地,并设有5家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实质推进和已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50个,与港方园区共同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三大领域,初步形成了六大科创产业集群。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河套的发展蝶变,是深港相向而行的生动注脚,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河套的变化不仅仅是面积上的扩大演变,更重要的是,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跨境流动变得越来越便利,以及深港两地在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等体制机制创新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

立足深港、面向湾区、链接全球,河套正以加速度的姿态,向世界级的科研枢纽大步迈进,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