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写在六五环境日来临之际
2023-06-05 07:17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写在六五环境日来临之际

人工智能朗读:

青山绿水美丽鹏城。 姚泽林 摄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红树林水岸万鸟齐飞,水蕨、豹猫等一些曾经“消失”的物种重新回归,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今天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今年六五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深圳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放在同样重要位置,不断探索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创新之路,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优美生态环境触手可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去年以来,深圳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治污系统性精准性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市PM2.5浓度进一步降到了16微克/立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3%,河流优良水体比例提升到了67.6%,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城市新常态,生态环境优美越来越成为大家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感受。

在大气环境方面,深圳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以臭氧污染防治为核心,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加快VOCs重点企业和加油站、油气仓储企业深度治理,开展天然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提前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排放标准,推动港口、机场作业机械新能源清洁化替代,推行规范加油、夜间卸油和错峰加油等。据统计,2022年,PM2.5浓度从18降至16微克/立方米;今年一季度,全市环境空气质量AQI范围在22~145之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优)的天数为46天;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合计为89天,占总有效天数(90天)的98.9%。

在水环境方面,深圳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坚持“六水共治”,完善河湖长制,推进污水集中收集率和进厂生化需氧量(BOD)浓度“双提升”,加快修复改造破损管网,不断完善雨污分流、污污分流体系,统筹做好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面源污水治理,推动水环境治理向“全面达优”迈进。据统计,2022年,310条河流优良水体河长比例达67.6%、提升17.6个百分点。茅洲河共和村断面年均值首次达到地表水Ⅲ类,21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5.2%,提升4.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310条河流中,Ⅲ类及以上191条,Ⅳ类55条。

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2022年建成宝安环境治理示范基地危废二期项目,新建14家危废收集贮存转运设施,新增危废收集处置能力56万吨/年,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履约评估,筛查涉及14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企业,新污染物治理实现良好开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深圳将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持续优化城市空间治理,最大限度保障城市与自然共融共生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作为中国市域最小的超大型城市,深圳持续优化城市空间治理,科学布局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在成立之初,深圳就根据山水林田湖草的本底特征,前瞻性规划了“带状多中心组团结构”的城市框架,奠定了深圳高效、生态、弹性的宜居本底,最大限度保障城市与自然共融共生。

率先进入城市开发建设加速时期,深圳将近50%的市域面积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致力于打造山海连城空间格局,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以绣花功夫提升生态品质,深圳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建成公园1260座、绿道3119公里,公园绿地500米服务覆盖率超90%,形成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推窗见绿、开门入园”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持续推进基于自然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深圳全市353平方公里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占建成区总面积37%,全面实施东部海堤重建、防洪排涝及老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成效显著。

巩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圳全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到目前,全市共记录维管植物2173种,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651种,以深圳命名的野生动植物20余种;每年约有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鸟类种数约占全国的1/4。

2022年,深圳生物多样性保护亮相国际,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获得“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际殊荣,成功加入国际“自然城市行动平台”。

接下来,深圳将围绕“昆蒙框架”的愿景与目标,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实施山海连城绿美深圳行动,高标准筹建国际红树林中心,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全国超大城市中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深圳历来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融合、协同增效,持续推动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绿色低碳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成为全国超大城市中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城市,全市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5。

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法规,深圳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内容,出台全国首部绿色金融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出台《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提出面向2025年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任务,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还率先编制《海洋碳汇核算指南》,出台《深圳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深圳积极落实国家碳评估监测试点,开展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红树林碳汇监测及重点企业温室气体监测。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深圳积极探索减碳新模式,大力推动碳普惠工作。试点建设国内首个碳币服务平台,建立绿色出行、低碳用电等普惠应用场景,推出“低碳星球”碳普惠程序,注册用户超百万,逐步构建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机制。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深圳率先在全国启动碳市场试点,最早建立国内最完整的碳交易法律制度,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深圳方案。2022年8月,深圳首次开展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工作,共成交58万吨,总成交额2526万元。目前,深圳碳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20亿元大关,碳市场流动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新任务。”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