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二轮对口帮扶汕尾探索中国扶贫事业“5.0版本”
2019-06-14 09:22
来源: 深圳商报

深圳第二轮对口帮扶汕尾探索中国扶贫事业“5.0版本”

人工智能朗读:

原标题:深圳第二轮对口帮扶汕尾探索中国扶贫事业“5.0版本”

精准扶贫扶出“深汕飞地”新模式

深圳商报2019年6月14日讯 2013年,深圳肩负起对口帮扶粤东革命老区汕尾的重任。自那时起,深圳派出一大批帮扶干部分别进驻汕尾各共建产业园区和省定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2016年5月,第二轮驻村干部进行轮换,新一轮深汕对口帮扶拉开大幕。

又一个三年过去了。在第一轮对口帮扶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深圳第二轮对口帮扶汕尾工作获得了丰硕成果:2017、2018年连续两年的产业共建考核和“双精准”考核都为优秀档次,一大批产业共建项目投产,一大批民生帮扶项目投入使用,扩容提质、交通互联等工作扎实推进,帮扶成效正日益倍增显现。

帮扶汕尾,深圳既有情感驱动、责任驱动,更有市场驱动。过去三年的对口帮扶,深圳走出了一条模式更新、格局更大、境界更高的帮扶之路,尤其是以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片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平台,在国内率先深层次探索“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治理模式和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乃至未来经济模式提供了珍贵的样本参考,带动精准扶贫工作迈向新高度。

模式更新的产业共建:

撑起汕尾实体经济脊梁

在众多的帮扶环节中,产业共建是关键。

“没有产业的帮扶,是无力的帮扶,帮扶就缺乏持续长久后劲。”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产业园区组组长廖斌告诉记者,在第二轮帮扶中,指挥部联合深汕各方紧紧扭住产业共建这个“牛鼻子”,创造性地推出了“深圳总部+汕尾基地”“汕尾研发+汕尾生产”“政府投资+企业生产”三种产业共建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特色招商等四类招商活动,引进的企业总数和投资总额均较上一轮大幅攀升。

共建模式的创新,灵活解决了部分企业关注的进驻方式问题。比如,利用政企共建模式,罗湖区一次性安排4.5亿元资金用于购地建厂房,推动海王集团医药健康产业基地落户陆丰产业园。截至2019年4月,第二轮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工作共引进企业116家,为上一轮引进总数的140%,总投资额达497.68亿元。

招商机制的创新有效地拓展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效果同样显著。目前,深圳对口帮扶汕尾“1+4”园区共引进的199个项目中,超亿元项目就有169个,占84.9%。尤其是红草工业园的信利集团和陆河工业园的比亚迪集团,均为超百亿级企业,给观望的企业树立了标杆,极大地提振了社会各界的信心。而在产业链招商的带动下,陆河园区引进比亚迪上下游企业落户该企业园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研发、生产、销售、配套产业链。深汕产业园所在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初步形成了四个产业集群:以易能、应达利等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集群,以腾讯、华润、天威等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以金科、万泽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赛格、乾泰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升级版的产业共建,为汕尾实现跨越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往经济总量在广东总排末尾的汕尾,近两年GDP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这里面就有深圳对口帮扶产业共建的助力。据估算,通过发挥共建产业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汕尾有望未来几年形成若干个超千亿、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汕尾市长杨绪松曾评价,深圳与汕尾共建产业、共建园区,“正撑起汕尾实体经济脊梁”。

格局更大的区域合作:

打造“飞地经济”样本

产业共建,让深圳东进、汕尾西融一拍即合,也让广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找到了可视化的现实路径。这当中的最佳示范点,就在深汕特别合作区。

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工作中,深汕合作区既是产业共建的“主战场”,也是创新区域合作的“试验场”。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揭牌成立,深汕合作区在设立7年之后迎来了重大体制机制调整,由深圳、汕尾两市共建共管,变身为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定位也提升为深圳的第“10+1”区。以此为契机,深汕合作区身上的标签也从最初的精准扶贫模式,转变为“深汕飞地”模式。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飞地”更多是指产业园区,一般由输入地划出一块地,由输出的城市来主导,但是主导的通常只是产业布局和发展。而今年3月25日,深汕合作区在揭牌后的首次全区工作会议上,则大胆宣告将全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飞地经济”样本,争当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

深汕合作区喊出一个“样本”、三个“首创”的底气就在于,相对于当前全国其他地区的“飞地”而言,这里是体制机制“飞”得最彻底的一块“飞地”,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都由输出地深圳来主导。更值得一提的是,深汕合作区将设隶属深圳市的公检法系统,更是开辟了国内“飞地”之先河,其样本意义不言而喻。近两年来,哈尔滨、厦龙合作区、广州经济开发区等合作地区都曾到深汕合作区“取经”,期望借鉴这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飞地”模式。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曾撰文指出,“深汕特别合作区很可能是深圳通过深度飞地模式获得发展的唯一的一次机遇!”“所谓‘深度飞地’,就是在空间上没有与深圳形成连体,但实际运行上成为深圳整体产业和城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飞地模式,全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从这个意义上说,深汕合作区正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更大的棋盘上谋划深圳对口帮扶事业的新格局。

今年5月16日,深汕合作区总投资约为535.15亿元的69个项目同步开工建设,涵盖小漠湾文旅小镇、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学校(九年一贯制)、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院区、科卫机器人产业园等事关深汕合作区长远发展、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体现了“深汕飞地”模式的重大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小漠湾文旅小镇项目是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开展特色招商的成果之一,一期项目投资约28亿元,总项目过千亿元,总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项目首期投资建设方是诞生并成长于深圳的央企——华侨城集团。开工仪式上,华侨城集团副总经理张立勇说,这一项目是深圳探索“飞地”经济模式的试点工作,是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深汕样本”的空间载体。

境界更高的扶贫“5.0版本”:

合作共建一座城

精准扶贫扶出了“深汕飞地”模式,也带出了深圳帮扶干部对国家扶贫事业的深入思考。

汕尾是一片神奇的滨海红色土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但多年来GDP在省内的排名始终倒数。汕尾目前的发展困境,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是经费投入的问题,是发展大环境的问题,还是主体人的问题?这是深圳帮扶干部来到汕尾后一直在探索思考的焦点。

2017年1月,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第二轮第一次会议上,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时任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现任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的产耀东就特别指出,深圳的帮扶干部不仅要有一腔热血,还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完成帮扶任务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探索出更高水平、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模式,才能凸显特区干部素质,彰显英雄本色。他还提议指挥部6个室组,结合部门职责,聚焦汕尾城市当前存在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围绕“新时代特区与老区扶贫共建”这一主题,深挖根源,撰写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调研报告,为汕尾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新时期跨越发展,起到参谋助推作用。

经过指挥部干部近800个日夜伴随繁忙工作的思考探索,一部聚焦八个课题、近40万字的调研报告汇编近日终于成型。透过这份调研报告,产耀东也结合第二轮帮扶工作的切身体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扶贫“5.0”版本的概念。他认为,中国的扶贫事业经历了“给钱给物→扶贫双到→产业转移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合作建设一座城市”五个阶段,目前深圳对汕尾的对口帮扶已经到了当前中国扶贫事业的全新阶段,就是双方成功地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片近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合作建设了一座城市,这必将长期稳定持久地推动汕尾脱贫,实现当地新时期跨越发展。

关于这个论断,近两年到汕尾检查指导工作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均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而深汕合作区也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面貌,为“5.0版本”下的对口帮扶工作提供生动注脚。

体制机制调整以来的这半年,深汕合作区在狠抓实体经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道路、住房保障、教育医疗、水利设施、星级酒店、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深汕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76个,其中竣工投产13个。项目建设、投产吸引了一批建设者和创业者,原本外出务工的本地居民越来越多选择回乡就业,最新数据显示,深汕合作区的常住人口已达15万。

人气在快速集聚,城市骨架日渐丰满。一座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正在推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事业步入更高境界。

数说第二轮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

●在第二轮深圳对口帮扶汕尾中,深圳罗湖、龙岗、光明、坪山四个区分别结对帮扶汕尾的陆丰市、海丰县、城区、陆河县,深圳结对帮扶汕尾109条省定贫困村,结对共建5个产业园。共派出帮扶单位109个,其中街道/区直部门71个、市直单位38个,共派出帮扶干部235名。

●目前“1+4”园区共引进项目199个,产业项目建成投产49个,超亿元项目169个,占84.9%。“1+4”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2.19亿元,为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贴息1.15亿元。

●截至2019年4月,第二轮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工作共引进企业116家,为上一轮引进总数的140%,总投资额达497.68亿元,平均每个企业投资4.29亿元。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联合帮扶单位,支持汕尾新建(含改扩建)道路212.6公里、新建桥梁5座,支持改建、加固桥梁24座,支持维护交通安全设施(护栏等)8.1公里,支持修筑河堤护坡8.16公里,对汕尾尚未通公交的14个建制村道路进行改造,切实提升了汕尾市民安全出行环境,打通了汕尾对外联通的域内微循环。

●医疗教育等民生帮扶方面投入资金18.87亿元,实施了70余个重大民生帮扶项目。

●累计支持新建、改建、扩建田家炳中学、盐町头小学、新楼小学等中小学校15家,增加学位1.2万余个。

●支持建设华侨医院、红海湾医院以及水唇、东坑、城东等12家基层卫生机构,增加病床近2000张。

●2016年至2018年,累计脱贫9700户、37507人。

(深圳商报记者 陈晓薇 刘淑芳)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