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瑶绣出山记:创新传承非遗手艺 绣出小康亮丽图景
2020-11-17 08:25
来源: 南方日报

千年瑶绣出山记:创新传承非遗手艺 绣出小康亮丽图景

人工智能朗读:

“莎瑶妹(少女)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瑶绣是瑶族妇女人人都要掌握的传统手艺,她们擅长用五色丝线将民族“文化基因”绣在布面上,延续瑶家人千百年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80后”瑶家女房伟艳不曾想到,在各方的扶持下,自己的一双巧手也能打开瑶绣市场——她的瑶绣产品远销海外,年销售额超百万;她带领绣娘们在家刺绣,脱贫增收,闯出一条非遗扶贫的新路子。

文旅融合点燃新希望,古老的瑶寨焕发新生机。房伟艳欣喜地看到,这几年山区修通了新路,盖起了新房,建成了现代化产业园和旅游区。于是,五湖四海的游客来了,世界各地的订单来了,村民们就业创业的机遇来了,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也回来了。

前不久,房伟艳代表广东出征全国乡村手工艺大赛,特意把寓意吉祥如意、花开富贵的八角花盘王印带到了全国赛场。她以独特的视角完成了“绣出美好的新生活”这一主题创作,一针一线勾勒出连南瑶山欣欣向荣的小康图景。

一双巧手打开瑶绣市场

清晨的阳光洒在绣花针上,映出了一道金光,把棉布上色彩斑斓的瑶绣纹饰照得格外鲜艳。房伟艳如往常一样坐在瑶绣手艺坊门口,哼着《绣花歌》,迎着朝阳飞针走线。

“瑶绣最大的特点是从反面绣。绣时不画底稿,先用黑白线依布纹绣出方格,然后配入基本图案……”房伟艳手起针落,一会工夫,手中的五彩线便交织成一朵鲜艳的莲花,针脚细腻,栩栩如生。

这些天,房伟艳忙个不停。距离农历新年还有两个多月,她的工艺坊已经接到了不少新年礼品的订单。“客户订了700多个手工瑶绣包,我们几百个姊妹齐心协力赶赶工,按时交货没问题!”房伟艳的笑容里洋溢着自信。

出生在连南大坪镇瑶寨里的房伟艳,是地道的瑶族阿尔(妇女)。她6岁就跟着祖母和母亲学瑶绣,从小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秀美的瑶山风光赋予她广阔的创作灵感。

中学毕业后,房伟艳到了连南毛织厂做工,负责织布及图案设计。尽管每个月只能领到1500元的工资,她却从各式各样的服装订单中嗅到了商机。“这些服装卖得这么好,能不能把我们的瑶绣元素也融合到设计中?”一颗创业的种子暗自埋在了她的心底。

“瑶绣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但是一直藏在大山里,知名度不高,也没有打开市场。”房伟艳说,瑶家女个个会刺绣,但以往大多是“关门绣花”,只给自家人缝绣衣物,没有对外营销的意识和渠道。

直到2009年,连南瑶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股“非遗热”打开了瑶家人的视野。翌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瑶族博物馆设立“瑶绣坊”,重点打造瑶绣展示、研发基地,试水与高职院校、企业合作,探索刺绣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作为受惠的上千位学员之一,房伟艳搭上政策“顺风车”,跟着各地刺绣大师,免费学四大名绣的针法技法;到高校系统学习色彩搭配、美术设计等理论知识;走进广东国际时装周现场领略时尚前沿、国际潮流……

博采众长,技艺猛进,房伟艳多年的“创业梦”终于长出新芽。2015年,在多方支持下,房伟艳创办了“伟艳瑶族刺绣工艺坊”。政府为她提供了两个上百平方米的店面,给予租金减半,还帮助工作坊对接企业,打开销路。

有了“阳光雨露”,房伟艳的工艺坊成长迅速。经过5年发展,工艺坊2019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50万元,较前年增长了三分之二,而这个数字在2015年仅有20多万元。工艺坊的资深绣娘也从最初的8人增至30多人,还在邻村发展了800位兼职绣娘,其中不乏“90后”的年轻面孔。

居家就业同唱致富歌

“南岭无山不有瑶”,连南瑶族依山而居,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由于种地的收入微薄,过去很多年轻人都选择走出去,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城打工,留守儿童问题困扰着不少家庭。

连南三排镇上的贫困户盘金三妹,丈夫腿部患有残疾,家中还有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因此不得不留守家中,成了闲置劳动力。听说了盘金三妹的困境,房伟艳主动把她招进了自己的工艺坊团队,将她培训成了兼职绣娘。

原本正踌躇着要到镇上挣钱的盘金三妹,如今得偿所愿——能安心在家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能靠手艺居家创收,支撑丈夫的医药费。“绣娘们在绣坊兼职,平均每月可以增收1000—2000元,订单多的时候还可以赚到2500元/月,一年下来能增收近两万元。”房伟艳说,这在当地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伟艳瑶族刺绣工艺坊”如今既是瑶绣产业化的培训基地,也是广绣、苏绣的生产基地。每有闲暇,房伟艳都会提着大包小包到村里探望绣娘们,给她们带去订单的同时,还办起了每年12期的技能培训班,给姊妹们“手把手”传授广绣、苏绣技能,共同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瑶绣新技法、新样式。

“有更多的技能,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在房伟艳看来,绣娘无论是刺绣技术、创新能力还是营销能力,都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手创业,一手传承。四年多来,房伟艳通过瑶族刺绣艺术第二课堂走进校园,每周一到两节课,当起了县各大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外导师。她还曾赴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轻工业职业学院等十余所学校授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各地学生传授刺绣针法、设计理念和瑶绣文化,累计教授学生逾千人。

带着瑶绣走出大山,房伟艳的推广之路越走越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香港、台湾、印尼……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文艺展演、公益讲座,都常常能看到她那一席瑶族服饰的亮丽身影。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全国刺绣艺术杰出传承人”、第八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评选的“最美绣娘”……房伟艳的绣坊里,那些贴满墙上的奖项见证着这位瑶族妇女质朴的成长与抱负。

点燃非遗活化新机遇

周末,连南瑶族博物馆外停满了旅游车,前来游玩“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博物馆内的瑶绣工艺品展销中心,琳琅满目的瑶绣产品让不少游客爱不释手:衣服、手袋、抱枕、被套、茶桌垫、刺绣字画、笔记本……这是伟艳瑶绣工艺坊数百款文创产品的展示空间,也是各地游客领略瑶绣文化的窗口。

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房伟艳不禁感慨起十年前截然不同的境况。“咱们这山区偏远,以前没什么人来。”

房伟艳印象很深刻,距离清远市区170多公里的南岗千年瑶寨,十年前只有一条狭窄的山路进出。“那条山路又窄又绕,不仅危险,碰上双向会车就大塞车。不少游客在半路堵了半天,就索性打道回府。”房伟艳笑着摇摇头。

如今,宽敞平整的新路修通了,古朴的瑶寨建成了设备完善的“网红”景区,传统的民俗节庆也被打造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开耕节、开唱节、桑叶美食节、稻田鱼文化节、“盘王节·耍歌堂”瑶族文化艺术节、连南半程马拉松赛……

2017年,连南成功列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据统计,去年连南共接待游客3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旅游总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14.5%。

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给绣娘们带来更大的发展平台。有了资金积累和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绣娘也尝试自主创业。如今在连南瑶族博物馆旁边,开起了近十家瑶绣工艺坊,形成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销售的成熟产业链。

“有竞争才能有进步,大家一起开拓,市场才能越做越大。”房伟艳很欣慰,她的工艺坊接到的旅游纪念品订单越来越多,还成了广东瑶族博物馆瑶包会活动的指定供应商。来自香港和东南亚的客户更主动找上门,希望将瑶绣应用到品牌手袋上。

海内外客户的多元需求,也让房伟艳有了更多的思考——如何适应市场变化,推动瑶绣的转化创新?为此,她与院校设计师合作,将瑶绣图案解构重组,力求让产品时尚美观的同时,兼具实用性。于是,她一改传统以黑为主的底色,创新选用更素雅的棉麻布料,改造以往浓艳饱满的构图,绣出了时尚且具有“民族风”的改良旗袍、披肩。她还尝试在皮革上刺绣,研发出瑶绣皮具,备受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对于瑶绣坊未来的发展,房伟艳心中有一张更大的蓝图:她的自创品牌“八排瑶”商标去年刚刚通过,今年又注册了“一针一线瑶绣文化公司”,力图拓展机绣业务,扩大瑶绣产能。年初疫情期间,她又携20多种创新产品上线淘宝网店,还学着玩起了抖音,研究网红们的直播视频。

“我最大的愿望,是瑶绣文化能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房伟艳微笑着,望向了远方苍翠的群山。“我希望古老的瑶绣手艺能走出大山,成为年轻人喜欢的‘非遗网红’。希望咱瑶家姊妹都能凭自己的双手,‘绣’出小康新生活。”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