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男”的“机甲梦”在深圳落地开花,一个点子如何触发一条产业链?
香港“14亿人茶餐厅”首家内地分店开在深圳,是什么让老板娘李凯瑚动了心?
“来了就是深圳人”,但“房子”和“教育”的“软肋”,怎么破?
9月12日中午,央视新闻《相对论·众城共话》深圳篇揭晓答案。总台央视记者庄胜春邀约新老深圳人,与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共话基本盘。
权威访谈:以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深圳经济增速一度低到负6.6%。而进入二季度逐月向好,快速反弹。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上半年GDP实现正增长,得益于一套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既有“惠企16条”为企业减负,还有“稳增长66条”,推动重点行业和关键企业扩产增效。同时,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一链一策,持续跟进,做好“链式服务”。
深圳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如何进一步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改革不停顿。今年3月,深圳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同时,医药卫生体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深圳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平台。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行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项目经理制等,探索国际创新合作新模式。
△深圳市委书记权威访谈
在央视新闻《相对论》“答题板”采访环节,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提到最多的是“人”,创新人才的“人”,生活在此的“人”。王伟中说,深圳有一句口号叫“深”爱人才,“圳”等你来。“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这个城市会持续不断地增强竞争力。”
△深圳市委书记的答题板
这一次,《相对论·众城共话》的谈话场,选在了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这里是湾区文化的一个小地标,地处有“中国硅谷”之称的深圳南山,对岸就是香港元朗。站在此地,目之所及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深圳湾大桥,还有蛇口港以及袁庚雕像。深圳蛇口,在改革开放之初炸响“开山第一炮”,而袁庚,正是拓荒蛇口工业区的改革先锋。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前的袁庚雕像
来了就是深圳人
“80后”黎钊洪是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他原本在广东佛山做家具,第三次创业从传统行业转型,怀揣“机甲梦”来到深圳。从起初一个点子、一个零部件的研发,直到今天把“格斗机器人”做成了产业。“来深圳七八年了,具体什么时间来的我也没太记住。因为深圳太让人有归属感了,来了就是深圳人。”
“90后”晏振宇老家在新疆,他目前负责的银龙咖啡茶座,就是跟香港“14亿人茶餐厅”老板娘李凯瑚合伙,开在内地的首家分店。晏振宇是去年下半年来到深圳,在这之前他走过很多城市。“来了之后就落户,落户之后就创业。”
李凯瑚原本没想开分店,跟着晏振宇先后7次来深圳考察,最终愿意把分店开在深圳南山区。“繁荣,交通便利,最重要的是我可以经常过去。希望香港人都可以过去玩。”李凯瑚也期待着通关后能带着妈妈到深圳分店剪彩。
“00后”凯莎虽然只有18岁,却是个“老深圳人”。2008年,她随父母从挪威来到这里,父母的科技公司在深圳发展得不错,深圳也成了她第二个家。“深圳发展得很快,一直在变化,所以不会觉得无聊。我也去过别的城市,但还是觉得这里最好。环境好,可以在这里参加很多活动,深圳对外国人也非常包容。”
在深圳这个“创新创意之都”,每天都上演着“成功与失败”,也不断有人“从头再来”。这一次“新老深圳人”的对话,由黎钊洪研发的“机甲战士”比拼开始,胜负两方在“成”“败”的杯子中,抽取不同的问题。
凯莎抽到关键词:“想打Call”
央视新闻《相对论》:在深圳,最想给这个城市打Call的是什么?
凯莎:有很多。在疫情中,我觉得深圳这边防疫做得很好。在深圳我很有安全感,这里管理得很好,所以我想表扬深圳。
晏振宇抽到关键词:“得意地笑”
央视新闻《相对论》:在深圳最得意的一件事,想想就能笑出来的事是什么?
香港银龙咖啡茶座深圳分店负责人 晏振宇:就是落户了吧,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可以落户。我是去年10月初来的深圳,着手准备落户这个事情,12月之前就落户了,非常顺利。不同学历还会有不同奖金,我当时拿到一万五。就感觉像是深圳花钱让你来体验体验,看你是否选择要留在这儿。
央视新闻《相对论》:那你会在深圳长期待下去吗?
香港银龙咖啡茶座深圳分店负责人 晏振宇:我现在觉得还是挺想在深圳待下去的。因为深圳的环境,对年轻人的支持,尤其是创业上的政策支持,所以我想选择留在这儿。
黎钊洪抽到关键词:“退缩”
央视新闻《相对论》:在深圳创业,有遇到过想要退缩的时刻吗?
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黎钊洪:直击灵魂的一个问题。一开始我们研发人员、工程师很多,技术落地成产品,后期面向市场的时候我们没有概念。这是两个领域,所以有很多困难,甚至让我们觉得是不是只做方案就好了,不一定要做到产品。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大家都是往前冲的,我们总不能说遇到困难就往后缩。被大环境推着没能真正退缩,所以走到了今天。
“创新创意之都” 背后的产业链之变
其荣兴工厂负责人吴吉是黎钊洪来深圳创业开始,就一直合作的供应商。那时候,深圳大部分工厂接的都是批量生产的大单,想在这里找到愿意为一个新产品开模打样的厂子并不容易。
央视新闻《相对论》: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产业链。新兴产业的材料需求可能是非常定制化个性化的,不是说到华强北逛一圈就能找到现成的,这个问题在深圳怎么解决?
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黎钊洪:对于我们做智能硬件这一行业来说,深圳产业链的优势体现在它的完整度及专业性上。深圳连带周边东莞、惠州、中山,可以提供各种原材料。但我们研发打样测试,要经过很多次失败,要不断试。当我们规模还很小的时候,很多供应商做我们的生意是不赚钱的。比如像吴吉这样的供货商,从一开始就支持我们,我们才能继续下去。
其荣兴工厂负责人 吴吉:我们本身是在做传统行业,做电表和电脑这一块,当时黎钊洪找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阐述了一下这个产品。我们看到这个产品,和我们之前做的产品类型完全不一样。
央视新闻《相对论》:这个成本怎么考量?如果总是做失败的单、做这样的开模生意,可能最后企业会受影响。
其荣兴工厂负责人 吴吉:要看这一个产品在大环境中的发展趋势,和这一个产品本身的潜力。像我们以前做的电表、电脑涂料这一块,属于传统行业,整个市场量一直处于萎缩的状态。所以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工厂必须去寻求改变,才能迎合后面市场的发展。如果跟不上创新脚步,必然会被淘汰。新兴产业深入合作,是我们采取的第一个措施。第二个措施我们也在自救,控制前端成本,自身也要开发一些新产品。
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黎钊洪:说到产业链的变化,其实从我2015年接触产业链后,就觉得他们的变化非常大,我们其实都是产业链转型的参与者。传统行业已经看到天花板了,市场慢慢在萎缩,他们也面临转型之痛。供应链上相当多的企业,看到了创业团队的发展,他们也转变了观念。如果按照传统,说直白一点,我这种小单他们可能不会接。正是看到了成功的案例,他们也看得更长远了。他们很大的一个转变,就是跟着大众创业的潮流,从传统行业中慢慢走了出来。
共话深圳发展:“软肋”与“硬实力”
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黎钊洪:我想问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十年之后的深圳,跟现在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在哪里?
科普视频作者 所长林超:深圳并不是一个只会空想的城市,它更多还是注重落地。我觉得未来十年深圳可能出现最大的变化,就是产业往研发和高校合作联动上纵深发展,它会带动深圳所有的产业。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变成产业化的研究通路,联动整个上下游跟着一起动,从而逐渐出现新的链条。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曲建:我觉得有几大变化因素会发生。第一,人力资源结构会发生一个巨大变化。过去深圳主要以蓝领为主,今后越来越多的是白领和金领。所有企业都要做好心理准备,如果你困守在原有以蓝领为主的企业平台上,可能未来发展前景不太乐观。第二,经济增长动力将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过去我们主要是靠投资,靠投入劳动力,今后将会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企业规模不一定大,但越来越多的是一些创新产品创造出来GDP。第三,深圳有可能在未来十年,率先成为中国从GDP时代走向GNP时代的城市,也就是说它可能在本土建设一个深圳的同时,在海外再去建设一个深圳,或者几个深圳,通过海外深圳的开拓,回馈财富进入到深圳本土。
央视新闻《相对论》:所长林超多次创业都错过了深圳,如果有一天来到深圳发展,吸引你的会是什么?
科普视频作者 所长林超:深圳现在产业链的集聚优势已经形成了,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难被颠覆的,这是所有创业者在选择创业地方的时候,最关心的东西。如果未来深圳会吸引我过去,那核心还是我发现想去投资或创业的这个领域,刚好在深圳有一个经济制高点。你只有在制高点跟最牛的人去碰撞,才能得到最好的成长。目前来看深圳制高点不止一个,它开始培养多个制高点。
央视新闻《相对论》:之前所长林超在网上有一个视频很火,除了说深圳一些好的地方,也提出了一些隐忧。比如房价和教育,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曲建:其实这两个问题都是深圳的热点问题,也是棘手问题。针对房价问题,2018年,我们综合开发研究院也跟市里面有关部门联手,出台和研究了一套完整的方案。这套方案后来市委市政府推行的就是不低于60%的新增住宅土地量,将留给人才和保障性人员基本性住宅建设。这对深圳原有的住房制度是一场重大变革,这让所有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房子的建设需要一定周期,可能五六年的时间才能释放出这种合力。
科普视频作者 所长林超:深圳的高校相对缺乏,高校的建设不是说投很多钱,马上就能够建一所的,我很想了解曲院长怎么看高校建设周期的问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曲建: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和办企业相比,最难的就是它的建设周期。好的高校往往是需要漫长的文化积淀,怎么办?深圳用开放的思维来进行学校建设。我们的高校虽然也投入不少,建设了一批,但数量和深圳整体城市的要求,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深圳每年吸引的人才、高校毕业生大部分都来自外地,怎么补这个短板?跟人家合资,把别人的百年高校通过合资的方式引到这里,复制出分校,尽快补上这个短板。深圳人坚信,一切困难都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新老深圳人的未来畅想
凯莎:深圳做了很多事支持来这里创业的人,我觉得很好。深圳这个国际化城市一定会继续发展。
香港银龙咖啡茶座深圳分店负责人 晏振宇:现在做餐厅这个事,跨了专业,需要多学习多努力,把事情做好做稳。如果能开更多分店,就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这样对我们有好处,对社会也有好处。
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黎钊洪:从我们做企业做产品的角度来说,深圳会成为展现中国创新创造最好的舞台,现在已经在这样做了。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曲建:深圳有一个口号:让投资者赚到钱。这意味着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深圳在未来建设中形成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投资的人在这个地方赚到了钱,发展成长起来了,深圳的竞争力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位,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在全世界的地位也就形成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让所有人才在深圳都有一个家安顿下来,这就是我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