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论坛闭幕!这些观点“爆红”
2023-08-27 13:11
来源: 深圳发布

重磅论坛闭幕!这些观点“爆红”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3年8月27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王海荣、涂竞玉、彭琰、陈小慧、邱清月、吴吉、陈姝、袁静娴)8月26日,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在深圳闭幕。

本次峰会围绕“聚焦大湾区,创新促发展——同心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举办了座谈会、论坛、对话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企业家与学者、企业家之间通过各场活动进行了深入交流,思想碰撞的火花点亮了每个会场。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这些闪亮的“火花”

如何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

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是创新

8月26日,作为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分论坛的宏观经济论坛在五洲宾馆举行。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高质量增长?动力究竟在哪里?成为各界嘉宾关注的焦点。

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是创新

北大国发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技术的发展是在用机器、AI替代传统劳动力。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高质量增长,动力在于创新。他表示,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是创新。

“中国经济增长最底层的动力是来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要这个追求一直在,经济增长就一直会存在。中国经济的改革,能够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创造一个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在这两个基础上,中国经济增长一定会继续往前走。”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说。

以系统性方案解决问题

“地方债务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两年两三年形成的。整个地方融资体系、投资体系、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都是背后的原因。”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经济学讲座教授蔡洪滨以香港经历过的地产泡沫为例,指出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这些问题。“当问题积累到一定地步之后,必须直面它们,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解决,一定要有系统性的方案,对于相当长时间调整的痛苦必须有心理准备。”

他建议,存量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体制性的思路去解决,一个角度是可以借鉴上世纪90年代国有银行资产重组的角度。增量的问题需要重新构造中国地方政府的财税体制、投资体制、激励机制,使得未来有一个更透明、更健康、更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在刺激消费方面,蔡洪滨认为,财政政策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应该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效的措施。

在谈及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动力时,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强调说要依靠产业转型。

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指出,经济增长最根本在于市场不断的开拓,一方面是开创新的市场,另一方面也包括对原有市场的维护和深化。目前全球都面临着新的需求在哪里、如何去迭代更广阔的需求市场的困境。他建议,企业应该在原有的市场格局之下哺育新的需求。“增长不光是宏观的问题,更多还是来自每个市场主体、每个企业家自身去努力思考、去开拓、去开创。”

如何拓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拥抱数字化,企业有想法 

8月26日,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数字经济分论坛在深圳召开。8位企业家就如何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助力“数实融合”向基础更牢、结构更优、动力更足的方向迈进进行深入探讨。

依靠数字化革命进行升级换代

当当执行董事兼创始人俞渝认为,数据化和数字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也是经济发展重要的新要素,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所有企业都需要依靠数据化和数字化革命进行升级换代。“当当很早之前就进行了数字化改革,数字化让更多的读者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俞渝表示。

亚商集团董事长、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陈琦伟谈及自己创办研究院的初心时表示:“我并不是为了研究金融本身,而是为了数实结合。”陈琦伟认为,企业财报呈现的数据和真实财务健康性之间的关系未必准确,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够尽量精准地判断有特色的上市公司价值,在微观基础上帮助中国资本市场朝向更健康、更好的方向发展。

没有完成数字化,相当于不会说普通话

“实体经济没有完成数字化,相当于不会说普通话。”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说:“海啸和台风都会过去,但是数字化是持续的,我们都要去拥抱数字化。”阎志表示,数字化正在改变企业的贸易和生存方式,更新生产组织形态,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正在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带来区域产业分工的升级,甚至将重塑整个经济生态。

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认为,数字化应用到金融领域,虽然改变不了“风险”本身,但是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转型结构。“我认为的拥抱数字化,就是提升效率和产品体验。”

自身能力的建设是用好数字化的基础

深圳华锐分布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胜说:“华锐的目标就是做分布式低时延金融技术的引领者,提升中国金融基础设施自主能力。”面临新一轮架构竞争,华锐的数字化战略是什么?对此,邹胜表示,华锐的战略是重构。“我们从底层做起,重构了新一代的基础技术架构和核心应用,推出了多个广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如果把企业比喻成汽车,数字化解决的是动力问题。”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产业董事长蒋承志说。他认为,企业也不应过分“迷信”数字化,企业自身能力的建设一定是能不能用好数字化的基础。

嘉宾讨论消费热点问题

“爆红”到“长红”,秘密是什么

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26日下午举行创新论坛,以“从‘爆红’到‘长红’”为主题,6位嘉宾开展了交流讨论。

“爆红”要砸钱,“长红”要创新

均瑶集团总裁王均豪认为,想“爆红”,要想出名,只要砸钱就行。但是要“长红”必须要有持续的与时俱进的创新,要有文化的底蕴。品牌要有知名度、忠诚度、美誉度,其实还要做刚需度,做大家离不开的产品。而刚需产品,必须要有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有技术的引领或者是资源的引领。

王均豪说,做全球益生菌领跑者,在这个赛道里做到持续领先,需要不断技术投入,还要耐得住寂寞。每株菌的投入至少一两千万元,十年左右时间才出得来,才能形成国际国内的专利。做十年的动物实验,而不是一下子两千万砸进去能出来一株菌,每株菌都得挖掘,要“长红”要耐得住寂寞,要舍得投入。

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透露,茶饮完全要靠手工操作,复杂度在于不同的茶需要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水量、不同出仓的时间。而不同口味的产品,又有不同的配方。

奈雪过去三年里,在自动化和标准化方面做了非常多的研发——自研了自动制茶机,去年9月所有的门店都铺设了自动制茶机,连带后台的智能决策软件。原来摇茶岗位至少要学习三个月,现在只要会递杯子就行,机器就都做出来了。

民生消费品不存在消费降级

“为什么牙膏可以卖几十元还卖得很好?”参半创始人兼CEO尹阔说,牙膏是非常刚需的品类,但它是耐用性耗材,不是消费品,一管要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过往整个客单价集中在5—8元钱。“机会出现在哪里?高露洁如果卖40元,老百姓不认,这是核心问题。为什么不认?虽然它是国际大品牌,但是每一代人对产品价格体系是有明确认知的。你宁愿选择一个新的,它刚出来就是40元的,你愿意相信它。”这是尹阔的判断。他认为,对于民生品类来讲其实没有任何消费降级的焦虑。

线上成功也要坚定做线下市场

以助听器市场为例,左点创始人朱江涛讲了品牌如何做线上市场的故事。

中国助听器市场线下卖得极贵,一两万元起步一套,更贵的五六万元甚至十万元。线上早期的时候卖一两百、两三百元。公司切入市场的时候不能走线下,因为品牌力和技术驱动在早期的时候根本就很难触达这些渠道。在线上能做到头部,首先是技术上持续投入,仅助听器一例就差不多有300多项专利,实现了千元的价格万元的配置。通过线上以更合理的价格区间、毛利区间,就把线上的市场直接击穿,更高效地触达用户。

朱江涛透露,目前正在全力做线下,去渗透基本上能触达用户的渠道,但又不会像国外模式那样直接。助听器线下市场,一个人从接触助听器到购买助听器要花6年多时间,价格太昂贵,很多老年人不敢购买。朱江涛说希望用两三千元左右的价格更好地满足消费者。

“但是明年我们也有自己的开店计划,线下我们一定做深度渗透。”朱江涛说。

如何复制“灯塔工厂”经验?

智能制造发展要看长远

“灯塔工厂”,是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代表。如何复制“灯塔工厂”经验赋能制造业企业和行业?8月26日,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分论坛之一——智能制造论坛举行。分论坛邀请了远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广东长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启强、利亚德集团执行总裁袁波、联宝科技(联想合肥产业基地)智能制造负责人曲松涛,围绕“从‘灯塔工厂’看智能制造发展”主题展开讨论。

工业企业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创造上

“过去几十年,我们原始创新特别少,这跟我们的工业总体能力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是不相称的。工业企业应该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创造上,放在原始创新、材料创新、功能性原始创新上。”张跃表示,当前我国制造业能力强大,但“创造性”还不够。

张跃以亲身经历举例称,最近几年他在做风电,注意到外国人做的风电是用玻璃钢做的,中国人也跟着用玻璃钢。“但玻璃钢寿命短,废弃后没办法处理。后来我用铝合金后发现铝合金材料寿命更长也更轻,而且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在张跃看来,企业要把原始创新这一观念树立起来。

“工业技术领域有无穷多的创新机会。”张跃认为,不仅是风电领域,比如汽车行业,以后的电动汽车可不可以更轻,材料上可不可以变革,都有创新的空间。

智能制造前提是对未来订单的确定性

“灯塔工厂”是一项投入大、收益高的项目。“智能制造首先是智能设备的投入,这是一个重资产,投入大回报期较长。”何启强表示。“因此智能制造的一个前提是要保证足够的订单量,以及对未来订单的确定性。”

如何解决订单问题?曲松涛认为,要把企业的目光放长远一些。企业应该想清楚我们要拿什么来赚钱,来投资哪些自动化,投资哪些数字化,做怎样的系统来提高效率,进而赢得相应的订单。

袁波表示,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最担心的事就是没有订单,等拿到小部分订单的时候,其实是产业布局的问题。企业发展到后期应该要有市场的判断力,例如判断市场的总量有多少,企业在销售问题上能占多大的把控力等等。“产品的订单是综合指标的体现。”袁波说。

“灯塔工厂”不仅是效率问题

“灯塔工厂不仅是解决效率问题,其评选标准还要考虑设备单台能耗、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等等,在这基础上再叠加效率品质。”谈及“灯塔工厂”,曲松涛如此表示。

在曲松涛看来,灯塔工厂的意义更多是在于如何用工业4.0的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给传统行业带来启示性的作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更看重的是企业做的用例是否有先进性,是否能够指导其他行业在技术上、场景上更好地投资。”曲松涛说。换言之,灯塔工厂的评选是需要具备可推广性的。

如何看大变局下的投资逻辑与投资偏好?

  养老是长期的投资趋势

在大变局下,世界经济和投资环境正发生巨变,投资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投资逻辑与偏好。8月26日,在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上举办的“大变局下的投资逻辑与投资偏好”投资分论坛中,五位投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投资者偏好渐趋稳健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投资以及如何才能抓住科技创新、消费升级等领域的新机会。

在变化中寻找新的投资视角

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道同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醒生认为,在过去20年,全球化的思想一直在影响投资者,所以以中国制造为动力的核心投资逻辑有很好的发展方向。“现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我们也必须改变投资的指导思想。海外版拼多多——Temu给我了一些思考,帮助小型电商公司出海。”张醒生表示。

尚流资本(B资本)董事长王岑则认为投资场景可能在变化,但是大的投资逻辑没有太多改变。王岑说道:“股权投资进入‘小年’,跟LP的构成有关。我们现在依然做投资,只不过更多是用自己的钱跟得更紧一些。投资的大逻辑我认为没有发生太多变化。”王岑的投资方向主要聚焦在消费品,在他看来,消费的投资潜力是可以和科技投资抗衡的。“上市公司全球市值里面的前5位唯一能跟Google、苹果抗衡的就是LV集团。把消费品牌拆解了,背后就是精神文化层面。当然,消费也包含消费科技等。”

中泰信托、大成基金董事长吴庆斌则表示,所有经济交易都是信息不对称的交易,如果所有交易都用AI,那就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都用大模型,就没有交易对手了。AI肯定能帮助提高投资效率和准确率,降低成本,但只是辅助性的,金融交易一定需要人的干预。

养老产业投资正当时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2.64亿人,占比18.7%,“银发经济”迎来黄金发展期。在本次分论坛研讨中,养老、医疗等话题被屡次提起。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指出变化中的机会。他表示,“国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重大变化,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大家的心理会出现变化。目前人口结构中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5%,再过10年或超过25%。这些人有各方面的需求,我觉得是很大的市场,投资其实是投未来。”

新风天域联合创始人兼CE0、和睦家医疗CEO吴启楠则立足自身,谈健康医疗集团如何做并购投资。“我们现在经常发生并购,一些风投机构都跟我们有合作,卖一些项目或者一起投资。养老是长期的投资趋势。”

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我们?

业界大咖这样说  

谷歌斥资数十亿美元进行人工智能研发和收购,而最后做出ChatGPT的是“小”公司 OpenAI。那么,OpenAI是怎么做到的呢?中国未来会否诞生像OpenAI这样在人工智能领域异军突起的企业?普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又该怎样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8月26日,在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主题对话中,主持人把这些问题抛给了嘉宾。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丁宁表示,现在提出了一种说法,叫“科研重工业化”,这意味着科研样态的一种变革。以前那种几个教授带着几个学生的“小作坊”式科研已经难以为继,硬件设备的投入限制了科研的产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问题也需要各种领域知识、资源等的介入。特别是面对一个未知的领域,在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很难得到各方面支持。”OpenAI的成功展示了他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底气,能得到技术、伦理、社会甚至是哲学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撑,“我想我们要在科研的开展方式上进行调整”。

深圳市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则表示,OpenAI的成功,显示了三种力量——生态的力量、好奇心的力量、敏捷的力量。他指出,虽然ChatGPT是OpenAI做出来的,但它是基于谷歌的多年沉淀,它的突破还基于微软、英伟达等算力的支撑,这是一个生态的构建。同时,中国为什么不会产生这样的公司?“这是教育的问题”。陈宁认为,OpenAI团队有一颗勇于挑战的好奇心,“当大家都在考虑人工智能如何产业化落地的时候,他们没有纠结于这个问题,只是想做一个大模型,把人类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放进去,看看它能不能如人脑一样聪明。他们没想好应用,只是多年如一日地研发,当然还有背后资本的信任,让他们可以耐心地实现好奇心,这是很重要的。”

地平线创始人、董事长余凯认为,科技创新不能急功近利。“我觉得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把战略时间拉得足够长,一定不要有‘一口气吃个胖子’的想法。正常的企业都要下笨功夫,即使把整个战略拉到20年、30年,我也一点都不焦虑。只要维持得下去,总有一个转折点、爆发点。”

人与机器人如何协作共处?

专家认为管好数字人,别担心被取代

大模型给哪些领域带来机遇与挑战?人类如何与AI共处与协作?8月26日,在深圳举行的“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人工智能论坛”上,多位嘉宾就“Al的潜力与边界”主题展开讨论。

奥比中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源浩说,以前机器人“大脑太笨了,视觉能力也不够好,硬件拿到80分了,大脑才50分,硬件就不会再发展了;现在,大脑可能在未来几年做到90分、100分,硬件也会追上来”。

飞书CEO谢欣以微软今年推出的AI助手Copilot为例说,这款产品对行业推动非常明显。“OpenAI提供的是一个基础模型,即便ChatGPT这么火,在美国还有非常多人没有听说过”。飞书曾在4月宣布将推出AI助手“My AI”。飞书已在内部试用AI相关功能,未来会逐步开放,“让它变成一个更大众的东西,能全方位地在C端和B端使用,真正让大家满意”。

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数字人”今年纷纷出道,各家企业也在抢滩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对于企业来说,如何用好“数字员工”?人又如何与机器人协作共处?

来也科技CEO汪冠春说,以前数字员工只有手,现在终于有了大脑,能像人一样推理,让高价值复杂的流程实现端到端的智能自动化。他表示,“未来或许会有很多小公司甚至‘一人公司’ ,通过组织数字员工为它工作,做成市值千万、上亿、十亿级的公司”。人类不必担心丢工作,“也许你当下做的工作是会被数字员工替代,但你的角色应该是从与它们竞争变成管理它们”。

黄源浩说,有了大模型,机器人视觉能力相应会提高。“它在定位、导航、避障等方面的能力在提高,也可能从轮式到四足、两足。机器人‘手眼脑’的配合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他认为,从协作来看,虽然机器人短期做不到像人那么强,但不影响它在细分行业应用,如帮厨、送餐等单一场景。在商业场景会从单向机器人到全能机器人进化。

当被问及超级AI是否会在未来超越人类时,分论坛所有嘉宾的答案都是“是”。黄源浩说,“边缘端大脑只要算力足够大、数据够多,也会超过人类,但相关法规一定会限制它们”。他说,各个国家肯定会监管好云端大脑。而在端侧,机器人会与人类共存,“机器人能在某些专业能力上取代人,但在综合领域,还是人更强”。

谢欣说,人类有AI不具备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有对其他对象的同理心。“基于同理心,可以站在其他对象的角度,做‘从0到1’的创新创造,人类应该往这个方向走”。

AI与生物科技如何结合?

专家认为,AI将极大促进临床医学发展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科在进行着跨界融合,其中,AI与生物科技的结合正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面对AI带来的变革,生物科技医药将面临什么机遇与挑战?8月26日,在2023亚布力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之“+AI:机遇与挑战”主题论坛上,来自生物医药科技的7位嘉宾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该场主题论坛由亚布力论坛创始人、主席,迈胜医疗集团董事长田源主持。近年来,AI逐渐渗透生物科技产业,并在该领域狂飙突进,对人类未来的医疗、生物工程以及生物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技术、人才、监管等也成为AI在生物科技产业中亟待解决的要点。

微芯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鲁先平表示,原创新药风险是很高的,未来要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将是第二位,而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排第一。因此,在顶层架构好设计,并把科学技术发挥得更充分,才能让药物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

医药企业未来将要往哪些方向发展?翰宇药业执行总裁余品香说,“过去,全球很多大公司都集中开发肿瘤药物,但从近2年的数据来看,人们对药品的需求似乎正在从疾病治疗到疾病预防转变,未来企业是要继续做抗肿瘤新药研发,还是加大大健康产品研发力度,值得思考。”药品研发的关键核心是时间,企业要和疾病赛跑,如果AI能提高药物筛选的成功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将大大缩短一个药物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

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认为,AI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两点,一是长期和短期的平衡,二是创新和安全的平衡。短期之内,企业要平衡投资和回报,all in AI是风险很大的,内部则要平衡安全和创新,别的行业可以出现错误,但医疗行业面对的是人类健康的问题,不允许出错误。患者的安全就是医生的天条,因此一定要在源头上把控好数据,用行业数据训练模型,再将成熟结果应用到生物科技行业中。

北科生物董事长胡隽源表示,从宏观角度来看,AI是挡不住的,是科技的“进化史”,AI把大脑的学习能力大幅延展,对各行各业都将带来颠覆性变革,人们应该要积极拥抱AI。AI是未来的重要底层技术,可以做新药发现、架构设计,特别是如果可以很好地解决数据源问题,将会极大促进临床医学发展。

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

 大模型需要变“小”

“大模型本身不会淘汰任何人,不会用大模型的人只会被那些用大模型的人所淘汰。”8月26日,在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上,嘉宾们围绕“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展开高端对话。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表示,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成不可逆转的潮流,而把大模型做“小”,是未来产业数字化的关键。

大模型带来大机遇

大算力+大模型基础+大数据+大用户流量=大模型,这是周鸿祎对于大模型的理解。他表示,OpenAI最大的创新,是突破了所有公司的局限性。它尝试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训练到大模型里,“书读千遍,其义自现”。

人工智能其实并不是很新鲜的概念,一度被炒得很热,却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周鸿祎认为,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在每个领域用的算法都不统一。而在他看来,OpenAI最大的突破就是用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将很多人工智能垂直领域的问题给统一起来了,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跟智能音箱对话过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就是聊几句就聊不下去了,人们因此调侃人工智能是人工智障。而这次大模型解决了一个对人类自然语言理解的问题。”周鸿祎表示,这是另一个巨大的创新突破。但他同时提醒大家,不要误解大模型只适用于语言处理。他认为,有了自然语言的处理基础之后,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控制等课题也将拥有无限可能,甚至蛋白质分析、基因分析等复杂问题都可以通过大模型来解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尝试把大模型做“小”

大模型进入百行千业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周鸿祎表示,在种种因素制约下,中国企业与其像OpenAI一样追求“大而全”,不如结合自己的产业、企业,将大模型做“小”。

“大家都有体会,ChatGPT似乎是万金油,无所不知,但是一旦被问及行业的深入问题,它就开始绕圈子,说明它缺乏对行业深刻的理解。大部分应用都是拿通用的数据去训练的,它对你的企业了解吗?企业为了提出很多要求,就要把企业很多的数据传给它,但这可能就会导致企业数据的泄露。此外还涉及一个成本问题,ChatGPT4号称训练一次的成本高达2000万美元。这样的话,人工智能离所有的企业还非常远”。周鸿祎提出,现在需要把大模型“拉下神坛”。

周鸿祎认为,可以从行业化、企业化、专业化、垂直化四个方面入手,把大模型做得“小而精”。“在一个公有大模型的基础之上,再来加入企业内部很多知识的训练。这个大模型,我认为未来是企业数字化最核心的数字资产,所以一定要私有化控制,私有化部署。”周鸿祎表示,这种小型化的大模型不需要太高的成本,也不需要太大的数据支撑,企业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去训练。“每个企业甚至可能拥有若干自己的大模型,这种方式也有助于解决算力的矛盾。中国已经是‘百模大战’了,未来‘万模群舞’的时候,就能实现这个设想——只需要少数的公司用大规模的投入把基础模型训练出来,然后提供给很多企业。企业用小规模的算力进行微调和部署,一样可以进行推理和计算。”

周鸿祎提出,中国虽然在原始创新方面尚需要时间去追赶,但人口多、企业多、场景多,这是我们的优势。“深圳就有几十万家这种企业,如果都训练出来自己的小规模的大模型,那么大模型无处不在。这里面会产生很多产业创新的机会”。周鸿祎说。

如何拥抱大模型?

360涉足研发大模型,有人调侃他们是不务正业,周鸿祎在对话中也给出了正面回应——“如果360不了解大模型,我们就没有办法去解决大模型的安全问题。大模型要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在面向用户的时候,大模型可能会胡说八道。这是未来在企业应用中需要去解决的。如何保证它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这些内容安全的问题也都需要行业去探讨、解决。”

在汹涌而至的大模型潮流下,未来企业的各种业态可能都会被重塑,周鸿祎建议企业家们不要逃避,“你不做大模型,不利用大模型,你的同行会利用”。很多企业面对大模型还很迷惘,不知该如何在自己企业落地,周鸿祎给他们的建议是:“Just do it(尽管去做),大模型目前虽然不是万能的,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我发现它有两个能力非常成熟,大家都应该尝试结合自己企业的场景去用:一个是知识问答,企业里的知识管理,还有一个是企业里面各种各样文书的辅助写作。先从这两个小切口、大众化的场景出发,先让员工都用上自己的大模型。然后再过半年,当企业对大模型都接受的时候,再来设想自己的业务与大模型更多的结合。”

[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