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景 出门见绿 移步入园 代表委员汇智聚力,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实招
2023-02-17 07:46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推窗见景 出门见绿 移步入园 代表委员汇智聚力,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实招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2月17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推窗见景、出门见绿、移步入园”,这样的人居环境和品质生活,已是深圳人可以期待的场景。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开工建设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加快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和“公园城市”建设,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打造“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实施莲花山等“五园连通”工程,建成西湾——前海湾等慢行联通工程,建成环西丽湖等碧道……满满的绿色福利,让出席市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点赞叫好,大家也纷纷为深圳更好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诗篇汇智聚力出实招。

擦亮“国际红树林中心”生态名片

2022年11月,在《湿地公园》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宣布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深圳如何擦亮“国际红树林中心”这张新的生态名片、推动国际红树林中心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今年市两会上许多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农工党深圳市委会提交的提案中建议,深圳应邀请有红树林分布的国家、其他有兴趣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成立开放透明的“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委员会”,协商确定国际红树林中心的职责架构、运行管理和其他事宜。依托国内在红树林领域有长期科学研究的大学院校,以深圳本地高校为支撑,在深圳建立红树林湿地研究中心。在深圳建立全球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云数据体系,并推动红树林碳汇核算和交易。

市政协委员陈晓宁表示,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全球候鸟保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她提议充分利用多功能智能杆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依托视频识别等新技术建设全地域、全天候的鸟类自动识别监测数据平台,并将数字化技术采集分析的数据应用于探索制定鸟类友好环境规划建设实施导则。

深圳是“志愿者之城”,截至2022年底,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351万人,平均每5个深圳市民里就有一个志愿者,更有着以红树林基金会为代表的致力于红树林湿地保护和教育的专业环保志愿者队伍。市政协委员孙莉莉表示,应立足深圳各区红树林湿地打造志愿服务阵地并形成网络,提供高质量的红树林湿地宣传教育服务;倡导到有红树林分布的国家旅行的市民尤其是注册志愿者关注、参与和支持当地红树林湿地保护,并把全球各地的红树林湿地知识、故事带回深圳;联合相关部门、机构、媒体共同设立国际红树林志愿服务表彰和激励机制。

让好山好水好风光与城市产生更多交集

代表委员们还结合深圳各区碧道、绿道建设实际,为推动深圳构建水城相融、人水相依的生态格局,让好山好水好风光与城市产生更多交集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肖萍建议,可以在碧道上适当建设凉亭、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并在其中充分融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元素,有效串联历史人文资源,以文化“珍珠”点缀碧道;市政协委员欧阳绘宇建议,可以在绿道控制区适当布局建设旅游购物消费设施,准许在滨海栈道建设书吧、咖啡店、观景摄影亭,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激发生态游憩消费活力。准许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保障公益性服务质量前提下,提供以“深圳手信”等特色商品为主的旅游购物消费服务。

挖掘城市公园建设的多种可能性

公园是城市的绿肺,也是城市的门面。新时代公园建设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也更注重走出特色之路,避免“千园一面”。

市人大代表王海龙提出打造5G智慧化公园,建设智慧公园系统平台及智能化设施,一来能够运用AI算法进行物品遗失识别、小孩走失追踪、人员特征识别寻人,二来可以完善绿化精细化管理系统。

“城市公园应该承担更重要的教育功能,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为市民提供自然学习体验的专业场所。”市政协委员姜华认为,应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市民更多地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共享自然,“公园可以参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模式引入‘绿色社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统一的绿色社工服务机构,以公园的名义常态化对外提供自然教育服务。还可以将学校户外教育、综合实践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与志愿服务教育与公园自然教育相结合,编写出具有普适性的地方教材。”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