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北”
2021-10-20 08:17
来源: 深圳发布

香港“向北”

人工智能朗读:

北科创、南金融

纵观香港发展,尽管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自沙田逐渐延伸到新界北部,但却一直难以改变以维港两岸经济为主的“南重北轻”格局。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在单一化的经济结构下,金融业及专业服务业集中在港岛,承载着大部分的香港经济运转。

要打破香港现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需要寻找另一个经济发展核心。对此,专家普遍认为,北部都会区规划若能落实,将有望借助毗邻深圳的优势发展科技创新,发展北部都会区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从而打破香港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形成“北科创、南金融”。

事实上早在2015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以来,香港就驶入科创“快车道”,近年更推动在香港科技园设立专注于医疗科技、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的两个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副主席、香港籍广东省政协委员林至颖认为,在日前这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新田科技城”和过去香港本地的“科学园”“数码港”项目有较大的不同,在于这个项目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十四五”规划的项目。有了中央政策的配套,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定出的明确目标,国家的创新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香港要对接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科技任务。

香港电竞总会理事、剑谱电竞科技有限公司CEO林梓文说,“相信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重大产业发展上,新田科技城将发挥香港的科技优势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出,为后续的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位于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各项规划和基建工程正全速推进,在此次规划中也将与落马洲/新田一带地方整合为新田科技城,当中与创科相关的土地估计约有240公顷。此举被认为有望打破科研及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用地制约,在未来打造出一个“香港硅谷”。这块土地不再仅限于建立重点创科研究合作基地和科创企业,而将建设成为科创人才工作及生活的综合小区,带来大量的创科职位,从而积累创新资本和氛围。为了使两地人员往来更加便利,特区政府也将充分利用落马洲、新皇岗口岸及福邻小口岸的客货运交通,安排“一地两检”。

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高科技创新领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点内容,中央更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发展寄予厚望。2017年,深港两地政府对河套地区的规划就落在了科技创新领域。2019年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支持港深两地共同打造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创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动。今年初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又提出要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同内地优势互补,更把深港河套纳入粤港澳四个重大合作平台之一,一系列动作都反映深圳河两岸肩负着科创发展重地的责任。

“现在能够有更多空间,让两地的创科企业在香港北部找寻更好的发展机会。”沈建法认为,香港各大高校基础研发实力雄厚,但本土却缺乏创新转化应用、推广的能力;深圳在创新转化应用、推广上能力很强,也非常注重创新研发,双城的互动无疑是将各自优势实现叠加和互补。这将改变香港当前以专业服务业为主的单一化经济结构,并在科创领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生活科技、生物制品和一些高精尖产品、高增值产品。

“因为创科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只要你有新的产品新的想法,两地可以一起来推动发展,不存在竞争关系,反而能让我们两个城市变得更加强大。”沈建法说。

据了解,香港本身拥有一批在全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以及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依托香港的几所大学,这些年国家也建立了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此外,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已获准可申请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内地也推出了便利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创新要素流动的配套支持政策等。

“十四五来港宣讲团”成员、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啸说,创新资源密度高、创新成果水平高、科研活动国际化程度高,再加上香港的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原始创新方面质量本身的优势,这些都将助力香港未来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既发展,又保育

新界北的开发在香港已经讨论多年,但多年来一直难以有实质性推进,其中一项被频频提及的难点是“生态保育”。

记者留意到,与施政报告同一天发布的还有一份《北部都会区发展战略》。当中指出,“北部都会区”拥有非常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包括区内靠西面大面积的淡水/咸水湿地、鱼塘、沼泽、芦苇林和红树林,后海湾和米埔的红树林、湿地和鱼塘,更是《拉姆萨尔公约》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与此同时,该区也是亚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之一,是多种物种栖身之所,也是迁徙性候鸟的重要中转站。“‘北部都会区’的湿地在粤港澳大湾区以至中国南部,都是需要重点保育的生态环境。”

此外,据香港旅发局介绍,自元朝末年起已有不少人聚居的元朗,也留下了不少反映当地宗族文化的历史古迹。其中位于新界元朗已开发的“屏山文物径”,是香港首条文物径,长约1.6公里,蜿蜒于坑尾村、坑头村和上璋围之间,文物径贯连多幢典型的传统建筑,包括当地的祠堂、庙宇、庭院和香港最老的古塔。

然而,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此前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林郑月娥在接受南方报业记者专访时坦言,过去数十年,“北部都会区”内很多生态环境都被划为“自然保育区”“海岸保护区”或其他管制发展的用途地带。“管制发展是一个被动的策略,虽有一些成效但不理想。”

如今随着香港建立良政善治生态,特区政府也更容易从长远规划香港的未来。“施政报告提出的愿景具有前瞻性。”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在其网志中指出,“北部都会区”的发展策略,是开拓房屋,发展科技、商业、旅游、就业,是一个既发展又保育的活力都会区。

数十年来,新界北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并不理想,浪费了可贵的发展潜力。香港规划署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提出的北部经济带实际上就包含在北部都会区内,这里是香港与深圳加深融合的最重要地区。而很多农地、鱼塘仍未开发,是否具备生态保育价值,也一直是城市建设中争议的焦点之一。

香港市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符合国家主张“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目标的。此次《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十个重点行动项目中,有两项都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包括加强鱼塘和湿地的修复,生态保护公园的建设并将康乐旅游空间与生态保育融合;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的规划使得港深两地可以加深东部生态环境保护和保护区管理方面的合作,同时创造可持续的生态康乐旅游设施和项目,丰富两地居民休闲生活。后者就是“双城三圈”中的“一圈”。

林郑月娥表示,该圈内港深两地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海岸公园和地质公园,生态及生境价值高。两地可合作共同构建梧桐山/红花岭/八仙岭生态走廊,保育及提升圈内整体自然景观、生态和生境资源,优化保护区的管理和保育工作,港深可合作创造可持续的生态康乐/旅游机遇,提供绿色旅游基建设施,丰富两地居民的休闲生活选择。

“土地开发和生态保育并不矛盾。”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接受南方报业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对‘北部都会区’的规划,显示出港府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继承了《规划纲要》对生态保护的决心和精神,也更全面加深港深融合,将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育不再是不发展的借口。北部都会区描绘的蓝图令人期待,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张克科评价说,“香港已经为这一刻等了三十年。在新一届立法会和特首选举完成后,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也将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和挑战。年轻人将会看到香港焕发新生的下一个三十年。”

香港“向北”,政通,人和,再腾飞。

内容来源:南方日报

图片来源:幸福福田

记者:王勇幸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编辑: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