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北”
2021-10-20 08:17
来源: 深圳发布

香港“向北”

人工智能朗读:

双城三圈

2020年,香港GDP为26885亿港元,深圳GDP为27670亿元人民币,这两座高度繁荣的世界级一线城市,隔河而邻。

林郑月娥最新的这份施政报告长达55页,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放在显要位置,涉及港深合作的内容占比也是历任特首施政报告前所未见。特别地,要由西至东建设七个陆路口岸和相连的交通基建,使两地有条件跨越后海湾、大鹏湾和深圳河而相互连接,并最终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

“三圈”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三圈”跨越了深港两地的界限——深圳湾、深圳河、大鹏湾,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林郑月娥说,“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从“堵”到“通”,从边境区域到都会区,背后是香港发展理念的更新——不仅将与深圳共同推动创科产业发展与合作的核心区域,而且在金融及专业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科技服务的高端经济合作发展,乃至生态保育、居民日常生活都会有更深层次的互动。

梁海明认为,北部都会区规划乃至“双城三圈”的提出,无疑给香港内部发展确立了一个“向北”的趋势,以此解决长期以来的经济转型和住房等民生需求。而另一层意义,则在于与新界北一河之隔的深圳形成深层互动,真正实现港深一体化发展。

“我想,从香港角度来看,这次的施政报告,是第一次在北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长远的规划概念。”香港亚太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认为,通过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香港将进一步“拥抱”深圳,在北部能够建立产业集群,包括科技创新产业以及相应配套的一些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得整个城市的发展更加平衡,让香港的经济运转告别“维港情结”。

香港与深圳的深度融合背后是国家规划中定下的粤港澳发展目标。中银香港经济及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举例,香港要跟内地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合作的话,最需要的就是能够与前海对接,“因为随着《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推进实施,前海必须是一个重要的考虑。”

他指出,这次香港北部新都会中的洪水桥/厦村区域与刚扩区的前海隔海相望,可结合共同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香港也规划建设铁路连接香港洪水桥和深圳前海,待铁路连接建成后,从香港通过一个西部通道就可以去到蛇口、去到前海,应该是很近的,实际上也将使深圳前海合作区发挥更大效力,吸引更多开拓深圳和大湾区市场的高端企业进驻新界北商业区,创造更多新经济职位。”王春新说。

专家的解读和林郑月娥的讲述不谋而合。林郑月娥向南方报业记者表示,这一次的施政报告中不少规划和合作可以跨越边境。她举例了3个项目,修建连接洪水桥/厦村和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东铁线延伸到深圳罗湖,北环线经过落马洲河套区进入皇岗新口岸。“这3个跨越边境界线的规划对香港来说是一个新的思维。”她说。

更多创新思维也在深港深融中体现。林郑月娥向南方报业记者透露,港深梳理出了一批具体项目,成立了19个专班,例如金融专班、环保专班、科技专班、跨境基建专班,部分是为北部都会区做铺垫工作,后续也可能会因应北部都会区的推进做一些调整。

[编辑: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