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起平台 深海资源“动”起来 深圳构筑海工装备产业链,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2023-05-15 07:08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海上起平台 深海资源“动”起来 深圳构筑海工装备产业链,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5月1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松)今年4月,由深圳企业设计制造、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发电平台正式下水安装。这是继年初开工建设全球最大、最新一代风电安装船之后,深圳今年以来在海工装备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从零起步,从跟跑到领跑。中集海工利用深圳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和整合利用全球资源并举的方式,用15年时间完成“小白”到“大咖”的飞跃,发展成为全球驰名、全国领先的海洋高端装备巨头,创下多项世界第一,助推我国深海资源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目前,一批高精尖的海工装备正广泛用于海洋油气、海洋新能源、深海养殖、海洋空间利用等领域。

钻井平台屡创世界纪录

中集海工的母公司中集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向海而生的中集集团在谋划产业升级时,将目标锁定在我国海洋经济的短板——海工装备产业。

“国家有需求,行业有短板,中集有优势,我们就干!”中集一面整合集团所有力量,向海工业务注入优势资源、优秀人才;一面整合全球资源,通过并购、共建实验室、协同创新等多种途径合纵连横,不断增强研发实力、夯实技术基础。

深海钻井平台被称为“流动的国土”、“海洋工程皇冠上的明珠”。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实力。受制于技术薄弱,中国从未建造过深海钻井平台。

中集海工改写了这一历史。2010年,中集海工一口气交付了“先锋号”、“创新号”和“进取号”3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并代表中国力量,矗立于挪威北海海域。其中,“先锋号”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业内公认作业环境最为恶劣的北海,这些钻井平台表现出色,多次荣获挪威国家石油“月度最佳平台”。

在此之前,中集自主设计制造的2万吨级桥式起重机“泰山吊”,以20133吨的起吊重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提升能力最大的起重机。

近年来,羽翼渐丰的中集海工进一步大胆尝试,着力打造“以平台造平台”的创新体系,逐步掌握行业话语权。

中集海工相继收购多家国际知名海工装备设计公司,又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和企业共建数字闭环联合实验室、深水钻井实验室、焊接实验室等;同时,在烟台、深圳、上海等地设立研究院,在沿海地区建立多个生产基地,形成了海工装备产业链闭环和完备的设计创新与规模化产业体系。其中,研发设计涵盖技术平台、全球供应链平台、协同创新平台、金融创新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多方面。

创新成果接踵而至。

“兴旺号”钻井平台创造了28个月建造交付一座深水平台的世界纪录,较首座钻井平台“先锋号”缩短了一半时间,且质量达世界一流水准,可满足海洋石油开发最严苛要求。

2017年5月18日,中集海工自主研制的超深水钻井平台“蓝鲸1号”,在南海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产气总量超过30万立方米。产气时长、产气总量双双打破世界纪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工装备的实力。

“那天刚好遇到台风‘苗柏’正面袭来,但我们选择继续开采,想创世界纪录,更关键的是我们对产品有信心。”中集海工助理总裁陈有孝透露,钻井平台通过输油管道与海底相连,通过动力系统调整位置和姿态,平台位移不能超过10米,倾斜角度不能超过2度,因此每逢台风,钻井平台都会遇到不小挑战。“‘蓝鲸1号’船体结构好,材料抗扭能力强,动力系统强劲,即使台风天气也能牢牢‘钉’在海上。”

仅仅3个月后,中集海工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2号”又圆满完成试航任务。

2020年3月,“蓝鲸2号”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海域顺利开展第二轮可燃冰试采任务,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同时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

“蓝鲸”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它代表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平,我们感到很自豪,也很感慨。就在十几年前,我们在世人眼里还是‘小白’、是‘菜鸟’,现在没人小瞧我们了。只要团结一心、埋头苦干,没有中国人办不到的事情。”陈有孝深有感触地说。

捕风逐日开发海洋能源

十年磨一剑。今天的中集海工,已跻身全球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梯队,市场份额从零提升到两位数。我国大部分深水钻井平台,都由该公司设计建造。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集海工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从0到100%的历史性跨越,累计获得专利300多项,超深水平台、极地平台两大领域全球领先。在深水钻井平台、深水工程平台、生产平台、拆解平台等领域,中集海工均实现了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该公司设计建造、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已在巴西、墨西哥湾等国际市场作业。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钻井平台,中集海工同样实现了100%自主设计,钻井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等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率大幅提升。

在锻造重器的征途上,中集海工并未停步。

利用在钻井平台领域积累的技术及制造经验,该公司制订“大海洋”战略,不断从海洋油气业务向其他业务延伸、拓展。

海洋新能源开发,成为中集海工新的增长点。

2022年7月,全球最大、最新一代风电安装船在中集海工烟台基地开工。9个月后,该公司签下第二条风电安装船的合同。

今年1月, 中集海工设计制造的新型轻量化千方电解槽CIMC-GH系列旗舰产品,正式下线投运。

今年4月,中集海工设计制造的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发电平台下水安装。

目前,中集海工已形成包括导管架、升压站/换流站、风电安装平台、风电运维船、浮式风机等在内的全系列海上风电装备设计建造能力。同时,完成了海上海水淡化平台的方案设计、海上垃圾发电平台的概念设计。

更多的新能源,将通过这些装备,从海上输送到陆地,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能源支持。

完善产业链条做大“蛋糕”

在稳固钻井平台、海洋能源装备业务的同时,中集海工还将“大海洋”战略逐渐覆盖到深海养殖、海洋旅游等方面。

在海洋蛋白质的深海养殖领域,中集海工已成为全球深远海养殖装备的引领者之一。中集海工迄今自主设计建造了30多座海洋牧场平台和深水养殖网箱,包括我国首个座底式深水网箱“长鲸一号”、我国首个座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一号”、全球最大三文鱼养殖工船等。

目前,中集海工已打通深海养殖从孵化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成为我国现代化、装备化、智能化海洋养殖的奠基者之一。

近两年,中集海工将海洋渔业与海洋新能源开发、休闲旅游等紧密结合,不断做大“产业蛋糕”。

中集海工设计建造的江苏盐城滨海深水网箱+文旅结合体“耕海一号”,已经建成。这个“庞然大物”包括3万立方米渔业养殖区、60个休闲垂钓位、600平方米多功能厅,同时具有海洋科普教育、海洋监测、设备实验、渔业大数据等多种功能。

今天的中集海工,还在开发建造海上娱乐综合平台、海上酒店等工程。“‘大海洋’战略为企业带来不少新的增长点,目前中集海工手头的订单处于历史最好水平。”陈有孝告诉记者。

“中集海工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以海洋高端智能装备为核心、以研究创新为支撑、以产业链配套服务为延伸的完整业务链;到2035年,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资源开发整体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供应商。”陈有孝表示,建设海洋强国,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抓住自主创新这条生命线。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