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舆情频道>排行榜>

2014年5月份深圳市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2014年5月份深圳市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网舆情工作室在2014年5月份当中,总共关注到与深圳有关的网络舆情事件91个。现根据传播面、影响力,从中筛选出热点事件10个,通过专家点评、民意调查和市民街访等环节,形成本期的 “深圳各区、各部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专家点评

事件中所遇到的舆论问题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能发生,从舆情应对的角度来看,该问题是公共治理的难点,但从舆论角度可以看到以下的几个改进点:建立地方成熟而有效的预报机制。从屡次暴雨灾害的统计看,民众最先抱怨的都是预测机制的不健全,只有健全预测机制,才能有效指导民众的有序抗灾。城市的应急管理系统。深圳的危机应对中充分使用了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政务微博的使用也为信息的快速传递增加了时效性,所以从城市应急管理来看,立体、高效、多层次的应急体系有利于网络舆论的处置。

——庞胡瑞 人民网舆情频道执行主编

天灾与人祸并存的情况下,网络往往显示出最强的传播、发泄、质疑和反思功能,这个时候,不仅要关注网络的一般灾情信息发布过程,更应该特别注意网络舆论的方向和效果,主动通过网络发布必要的信息。网络的运用,可以说是灾害中舆情反应的最关键领域。本案例中,网络仅用于发布有关灾情信息,而缺少两个主动性:一个是缺少从个人个体角度实用的应对措施介绍,只有一堆宏观的总体统计数据,另一个是缺少主动地探讨和反思,都是等到公众提出反思质疑,才开始应对。

——于长江 本市高校研究人员

此次事件中的信息发布仍有值得改进的空间。在网络引导过程中,由于此事件再次引爆了舆论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落后的批评,再加上又引发了新能源公交车和莞惠两城质疑等次生舆情,引导难度较大,效果较差。此类事件的处置建议以“诚意致歉、积极救灾、认真反思”为原则,可以合理避责,但忌把救灾当政绩。在此后的排水管网改造中,应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和形象恢复,积极展示深圳改变内涝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汤景泰 省内高校研究人员

近年频频出现严重涝灾,而事后的整治效果不彰,特别是对隐患地点的排查和预防工作招致质疑。对此,相关部门的回应还流于浅表,不够透彻,只有个别报纸通过采访三防办负责人和分管副市长获得较详细的解释,民众知情面不广。

——辜晓进 本市高校研究人员

在特大暴雨应对过程中,网民针对“排水系统设计和建设标准”、“城市内涝原因”、“新能源汽车设计”、莞惠居民质疑深圳泄洪等话题开展了讨论,相关部门也及时关注网民讨论,并及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回应、解释,对舆情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媒体、网民提出要加强对暴雨致涝问题反思的建议,需要相关部门采取长效措施加以解决。

——王梅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心主任

深圳易生内涝,根本原因是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深圳的主流民意还是表现得相当理性,公众要求正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所以说,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过多地解释原因,甚至是反复重复以往的一些说法,真的没有什么帮助,只是使得社会上本已存在的不满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发酵乃至爆发的机会。正确的引导方式应该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方案,哪怕解决问题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但也要让公众看到解决的希望。眼睛向前看,要比动不动就“回顾” 有意义得多。

——朱克奇 本市广电集团评论员

新闻发布的重点,应该放在让百姓知情、与百姓沟通以及相互理解上。从这个角度看就会发现我们新闻发布中的一些弱点、缺点,比如,灾情的报告及时,但对于出现灾情的分析少,解释少,解决办法少。

——张学虎 本市政协委员

总体而言,此次暴雨灾害引发的舆论场的反应是预料之中的,深圳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像某些地方一样封锁消息,而是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受灾情况,帮助民众积极应对灾害,这是应该嘉许的。如果在灾难事件来临时,设置临时新闻中心,汇集公安、交通、防灾减灾等各部门的视像资源,选择合适的发言人,避免专家变“砖家”,损害政府部门公信力,也许是更好的手段。

——陆亚明 本市媒体负责人

[责任编辑:黄成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