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照片被“一键脱衣”引争议,央视网:谁在拿AI作恶?
2023-03-30 15:11
来源: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女子照片被“一键脱衣”引争议,央视网:谁在拿AI作恶?

人工智能朗读:

眼见为实的时代过去了,AI已经学会制造“真实”。

近日,多起AI换脸或AI换装的争议事件引起网友讨论。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普及,“AI换脸”、“AI合成照片、视频”等技术逐渐走红网络。

虽然增添了人们趣味,但也出现了不少负面情况,有些甚至触及法律底线,引发纠纷。

这样的“AI换脸”会引发哪些问题?又可能造成哪些危害呢?

AI“造假”花样多,特效师AI换脸与女星亲吻

3月25日,一网红特效合成师洪某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的脸被迪丽热巴的粉丝抓伤“破相”,起因是其利用电脑后期制作合成与迪丽热巴亲吻的影片。

洪某在某视频平台拥有100多万粉丝,平常会在个人账号上发布一些“特效合成”的视频,即通过合成技术将自己的脸换到热播电视剧中,比如《小李飞刀》里,他替换了男主角焦恩俊的脸,并对俞飞鸿和贾静雯两名女演员饰演的角色左拥右抱。

更甚的是,他将电视剧中和迪丽热巴有亲密镜头的男主角换成了自己的脸,让不少网友直呼难以接受。目前,这个名为《热巴之恋》的视频已被隐藏。

女子照片被“一键脱衣”传到网上

近日,在广东广州,一张女子在地铁上的照片被AI一键脱衣,造谣图随后在网上广泛传播。

事实上,照片的女主角是一名博主,所谓的“裸照”是她去年7月在某平台分享的一张照片。

原图中她衣着正常,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但被人用AI软件一键脱衣,故意全网散播。

特朗普还没被捕已经越狱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也未能幸免,“特朗普被捕”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但“特朗普被捕”的“照片”已经在一些社交平台流传开来。

这些“特朗普被捕”的图片显示,特朗普或被警察围捕、或穿着囚服、或在劳改、或在越狱。

只不过这些都是AI合成图,仅凭肉眼难以辨别真假。

如今,随着技术门槛越来越低,AI换脸更多时候成了大家一种娱乐和社交的方式,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网络狂欢。

AI换脸技术虽简单,可背后暗藏了不少法律风险和侵权纠纷。

据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网络与信息法研究室副主任周辉介绍,滥用“AI换脸”技术可能会涉及侵犯他人肖像权、名誉权、著作权、个人信息等多项权利。如果随意使用国家领导人或一些公众人物的肖像进行“AI换脸”,不但构成侵权,还可能危害公共秩序。

首先,《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因此,未经他人同意,使用其肖像进行AI换脸并公开传播,甚至丑化、污损他人肖像的行为都构成侵权。

而且,如果过程中出现“恶意诽谤”“恶意剪辑”“使用侮辱性词汇”等因素,导致他人社会评价受损的,还涉及侵犯名誉权。

无论是“换脸”APP运营者还是普通用户,未经照片、影视、短视频等作品著作权人授权和许可,擅自使用图片或者视频进行“AI换脸”,还可能侵犯著作权。

此外,AI换脸技术中涉及的人脸信息,属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对人脸信息的不当使用则存在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

因此,虽然人们很多时候觉得“AI换脸”只是“闹着玩儿”,殊不知,在无意识中,已经涉及侵权,甚至违法犯罪了。 

多方责任,一个都不能少

有句话说:“走太快了,灵魂跟不上。”AI合成技术同样如此,在给大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因为滥用和缺少监管,造成了信息安全隐患和传播侵权的乱象。

正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副主任赵精武所说,要遏制AI合成的乱象,还得政府监管部门、平台、网民多方形成合力,多管齐下,一个都不能少。

首先,作为服务的提供者,AI合成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2年11月25日公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AI合成的服务提供方做出了多项规定。

比如,AI合成平台必须要求内容创作者实名认证,监督创作者标明“这是由AI合成”之类的标识,以免误导公众;在提供“换脸”技术前,应该征得“被换脸”者的同意;并完善数据管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节选

同时,《规定》也指出,网信部门和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等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督检查、技术治理,对不当使用AI合成技术的机构和人员,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从重处罚。

赵精武表示,AI技术确实降低了造谣和作假门槛,尤其是ChatGPT问世之后,AI技术产品能够以最贴近人类思维和表达的方式生成海量虚假信息,而广大用户显然无法有效识别网络虚假信息。

被“AI造谣”后如何维权?赵精武称,首先可以直接要求侵权人删除相关谣言信息并赔礼道歉;其次,可以留存谣言证据,经由公证机关公证之后作为证据材料,向侵权人提起侵权诉讼。

更重要的是,我们普通人面对视频、图像还得多留个心眼。毕竟,有了“AI换脸”技术之后,眼见不一定为实了,对猎奇、“劲爆”的内容,还得保持理性和警惕,对它们的真实性“打个问号”,别啥都不想就信了。

只有这些精神和物质的“基础设施”真正建立并完善起来,技术的进步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而不是沦为伤害他人的犯罪工具。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