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倾力浇灌中国经济舞台上的“常青树”
2020-10-14 08:34
来源: 金羊网

广东倾力浇灌中国经济舞台上的“常青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

治水样本彰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园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生活越来越便利,幸福感也越来越强。”谈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尤其是近些年的变化,不少市民能一口气列举出许多:河变清了、越来越多重大工程落地开工、办事愈发方便……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从前在茅洲河边走过,大气不敢出。河水像墨水一样,遇到风大的天气,臭味飘到房子里,门窗都得关上……”宝安区居民蔡晓真家住茅洲河边,说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她印象最深的就是茅洲河从“黑臭河”到“生态河”的蜕变:“如今,每到周末,我们一家人喜欢去茅洲河边的燕罗湿地公园散步,幸福感特别强。”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深圳高密度开发、重污染负荷与有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急剧突显,水污染曾是深圳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2016年年初,全市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数量最多,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水质都是劣Ⅴ类。

经过近几年治理,深圳水环境实现历史性转折,包括茅洲河在内,所有黑臭水体已连续不黑不臭。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水环境的改善,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证明之一,也切实改善了民生福祉。

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

“最近几年,城市建设又加速了。”这是不少深圳市民共同的感慨。罗湖区桂园街道党群工作部副部长修亮早前家住在福田区,2015年搬到了龙岗区。横跨几个区上班,每天见证着城市面貌在焕新:不仅河水变清了、市容整洁了,多个城市更新、重大工程开工,处处热火朝天……

罗湖区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与“撤县建市”的深圳市同龄,辖区内有许多老旧小区。修亮记得,从前开车上班,在宝安南路路边会看到居民抛弃的大件垃圾;而今,随着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这些脏乱差景象不复存在。说起街道的变化,修亮还能细数出许多,如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建筑外墙粉刷一新、广告牌统一规范、自行车道人行道错落有致等。以物业管理为例,修亮介绍,街道帮助许多老旧的无物业小区引进了物管,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使小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罗湖区还在大力推动四个“千亿片区”建设,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已然拉开。若站在清水河片区的高楼楼顶俯瞰城区,会发现除了一些昔日的深圳地标格外显眼外,城区还有多个工程在推进,工地塔吊林立,老旧建筑“推倒重来”,释放出更多土地,迸发出更大活力。

公共服务不断优化

罗湖蝶变是深圳近些年发展的一个缩影。除了城市“硬件”上的不断升级,城市公共服务、政务服务也在不断优化。

“从前,到政府部门、银行办个事,都需要在工作日请假过去。现在,很多政府部门中午和周末也上班;加上科技越来越发达,有许多自助机器,可以提供24小时服务。”市民刘琳之说,她的驾驶证到期需要换证,上网查询发现,而今深圳有自助办证大厅,体检、换证都可以在机器上自助完成,并且24小时开放。下班后前往,前后耗时不到半个钟,她就拿到了新鲜出炉的驾驶证,这让她大呼方便。

居民觉得办事越来越方便,企业家、从业者也觉得营商环境越来越好。近年来,深圳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秒批”改革、首创“秒报”模式等,全面激发“放”的活力,加大“管”的力度,提升“服”的品质。

“我在深圳注册了一家半导体公司,上午刚注册,下午就接到深圳市商务局的电话。我说要看办公室,政府工作人员就开着公务车带我去……”前段时间,在海口市一场会议上,海口市政协委员袁慧鹰如是讲述在深圳感受到的政务“五星级服务”。营商环境的优化以及市场主体的活跃,日渐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质和吸引力。

[编辑:刘诗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