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是什么?对我国有哪些影响?一文了解
2024-03-22 08:24
来源: 中国气象局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是什么?对我国有哪些影响?一文了解

人工智能朗读:

2023年5月开始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12月达到峰值,目前进入衰减期,并将在2024年4-5月趋于结束,强度为历史第五强。国家气候中心预计,2024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未来可能形成的拉尼娜事件大概率为弱到中等强度。

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是什么?

厄尔尼诺(西班牙文El Niño,意为“圣婴”,小男孩),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并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一种气候现象。

拉尼娜(西班牙语La Niña,意为“圣婴”,小女孩),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如何形成?

△此图改自《The Atmosphere: an Introduction to Meteorology》书中插图

地球上的大气环流:地球表面因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而形成有规律、大规模、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即大气环流。理想状态下表现为“三圈环流”和“三风四带”的形式。“三圈”指径向的低纬哈德莱环流、中纬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三风”即为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和高纬东风带,“四带”即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分布西高东低。西太平洋空气温暖而潮湿,盛行上升气流,成为对流活动极为旺盛的地区,也是太平洋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而东太平洋为冷水域,冷水使其上方的空气变冷、密度增大,洋面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这个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形成东西向流动的纬向大气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如何监测?

2017年,由中国气象局起草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标准中规定,NINO 3.4 指数(海面温度距平的平均值)3个月滑动平均达到或超过0.5℃至少持续5个月,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小于或等于-0.5℃且持续至少5个月,定义为一次拉尼娜事件。此外,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标准各有差异。

根据厄尔尼诺发生的位置可以分为东部型和中部型

厄尔尼诺成熟期的海温分布特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大海温正距平中心(图中黑粗线区域)不同于传统的厄尔尼诺事件分布在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沿岸,而是向西移动到赤道中太平洋日界线附近。这类事件被称为中部型厄尔尼诺,而将传统的厄尔尼诺事件相应称为东部型厄尔尼诺。

四、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对气候的影响

对全球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no)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显著,常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气候和气象灾害。在厄尔尼诺年,南美沿岸国家多暴雨洪涝灾害,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非洲东南部等地出现干旱;如果厄尔尼诺长时间维持,也会造成巴西东北部出现干旱,北美出现暖冬等。

拉尼娜(La Nina)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有所不同,影响程度也不如厄尔尼诺强。在拉尼娜发生时,南美沿岸附近地区(如阿根廷)降水稀少,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则多雨;当拉尼娜长时间持续时,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容易出现洪涝。

厄尔尼诺对我国的主要影响

  1. 厄尔尼诺当年冬季,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2. 厄尔尼诺次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 (1998年和2016年长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涝);

  3. 厄尔尼诺当年或次年夏季,东北地区易出现低温;

  4. 厄尔尼诺次年,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个数较常年偏少。

历史上梅雨季持续时间长、梅雨量大的年份有:1954年、1969年、1983年、1998年、2016年、2020年等。其中1998年、2016年、2020年均有典型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 ,对我国夏季气候特别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降水异常影响显著。

拉尼娜对我国的主要影响

  1. 拉尼娜当年冬季,气温易偏低,出现冷冬的可能性较大。1951年至今发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的当年我国冬季均为冷冬,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在近8次拉尼娜事件,冬季偏冷的概率为50%;

  2. 拉尼娜当年秋季,北方降水易偏多,出现秋汛的可能性大。

厄尔尼诺叠加人类活动影响下 2024年全球气温或将再创新高

△上图引自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论文(Jiang et al. 2024),该研究认为厄尔尼诺叠加人类活动,2024年全球气温或将再创新高。蓝色阴影区域表示2024年预计会出现创纪录高温的地区,上图为在中等厄尔尼诺情境下的气温异常预测,下图为在强厄尔尼诺情境下的气温异常预测。

[编辑:周子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