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丨世界级大湾区如何炼成?粤港澳协同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2023-11-17 21:35
来源: 21财经APP

南财观察丨世界级大湾区如何炼成?粤港澳协同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人工智能朗读: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谭海燕 广州、珠海、深圳报道 上周,粤港澳全球招商大会在穗举行,会上达成投资贸易项目859个,总金额2.24万亿元。这再次印证了,粤港澳大湾区是投资兴业的沃土。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向全球释放强引力,鼓励人才、资本、技术进入,本届全球招商大会的签约数据就是大湾区强大“磁吸力”的有力证明。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以来,9+2城市群深化融合、加速竞合、协同发展持续在探索中,且卓有成效:位于横琴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加速成果转化;横琴、前海多个青年创业园吸引了成千上万港澳青年创业,个税优惠、资金扶持,政策为有志青年注入“强心剂”;前海、河套开创特色政务服务“e站通”,为港人港企北上深圳打通“最后一公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科创为主题,更是体现了区域制度创新不断推进,一河两岸、一区两园,探索科技资源要素更加畅通流动。

诚如香港新世界集团行政总裁、K11集团创办人及主席郑志刚在今年的世界粤商大会上的分享,作为最早一批进入内地的香港企业,新世界一直看好大湾区的巨大潜力。截至2021年8月,前海合作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逾万家。截至今年9月末,在横琴合作区工作和生活的澳门居民超过7000名。

制度创新牵引资源要素流动

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其他地区重要的学习样本。今年以来,西藏、陕西、海南、湖北、四川、内蒙古……多地党政代表团来到广东,向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建设“取经”。向大湾区学什么?

在观察人士看来,他们学制度创新、学产业转型、学招商推介,归根结底学的是如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以期更快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加速建设,以南沙、横琴、前海、河套四个重大平台为主要抓手,粤港澳三地携手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拓展规则机制“软联通”。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律体系,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港澳企业落子内地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7年,因为看好内地广阔的市场前景,来自香港的周杰创办了前海主题派对文化(深圳)有限公司。2022年,公司从深圳南山区搬到前海合作区。“前海非常适合港人创业,政府的对我们支持力度很大,办公环境也比之前要好。”周杰说。

2020年,来自澳门的郑益伟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AHA港澳青年孵化中心。成立以来,该孵化中心累计服务200余家企业,其中半数以上为港澳企业。对郑益伟而言,珠澳“双城”往返办公对他来说并无不便,“合作区非常有效地补足了澳门的部分生产要素,比如土地空间、人力资源等。”郑益伟说。

距离近、空间大、环境好,粤港澳三地“硬连通”已是不容置喙的事实,探索拓展不同制度下规则衔接“软联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则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在深圳前海与河套合作区,特色政务服务“e站通”的开通为港澳企业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据了解,“前海港澳e站通”开通以来,面向港澳企业和居民提供包含“注册易”“办税易”“社保通”等250项政务服务。

制度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独特优势。制度创新倒逼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吸引技术、资本、人才源源不断涌入大湾区。

站在处于深港协同创新中心44层俯瞰,深圳河蜿蜒而过,一侧是深圳,一侧是香港。这里原本籍籍无名,如今愈加为人熟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平台各有侧重,协同错位发展。其中,河套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自今年8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印发后,这片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使命:一河两岸,河套合作区是探索深港科技创新要素资源无障碍配置和便利流通的试点区。

河套合作区分为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447家科技企业与23家科研机构入驻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量子研究院、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河套国创中心……10个专业化科创园区、80万平方米科研空间在河套合作区陆续投入使用。

“香港有很好的科技产业基础,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也有很多便利,内地则有很多高新技术研发机构与高校资源,整合两方优势,一定会创造出更高端、更先进的成果,河套合作区是港澳体制机制深度融合的有效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说。

产业升级与竞合共塑大湾区优势

过去,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便捷的交通等,珠三角地区被视为“世界工厂”。很长一段时间里,港澳与珠三角形成了十分牢固的“前店后厂”模式。尽管实现了地区间优势互补,但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制造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城市间发展差距大等问题久为诟病。

在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协同”二字被提及12次。在受访专家看来,从“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到“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正逐渐扭转过去“前店后厂”的加工模式,从全球范围内“引进来”更多技术与资金。港澳也不仅仅发挥“前店”作用,作为桥梁,还将沟通广东乃至整个内地与国际市场要素流通。

以河套合作区为例,其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深圳不再是“后厂”,而是与香港深度融合后,充分展现科技创新水平的先行示范区。

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是进驻河套合作区的企业之一,公司联合创始人、CEO马健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晶泰科技的研发中心设立在深圳具有多重优势,“能够充分调动整个大湾区先进生物医药产业链资源,立足深圳,辐射至广阔的中国内地。目前,晶泰科技正在布局香港的研发中心,未来还将在香港设立商务中心。”

实际上,晶泰科技的战略是很多企业布局大湾区的缩影。随着粤港澳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正在牵引大湾区走向高新先进制造产业升级未来。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速。近年来,20个代表先进制造水平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在广东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增长潜力巨大。

广东省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祝永辉介绍,目前,广东拥有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32年居全国第一,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新兴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例如,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撬动广东出口的支点。今年前10个月,广东外贸出口4.5万亿元,增长2.5%,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4倍。

2020年落地南沙的巨湾技研就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的巨大潜力。作为广汽集团首家内部孵化的民营控股混合所有制高科技企业,巨湾技研专注XFC极速电池等研发、生产与销售。其位于南沙的巨湾科技电芯生产基地在今年10月投产。

“超快充电池其实也是高端制造的一个方向,巨湾落地南沙一方面能够享受到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便利交通和汽车集群产业优势,另一方面也将反哺汽车产业,带动广州地区汽车产业链升级。”巨湾技研品牌公关部部长黄宏琬说。

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步入深水区,陈万灵也提出了担忧,“因为追求经济发展,各地就会竞争性项目,可能出现产业雷同。”

在陈万灵看来,“协同”不是“雷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必然需要尊重各个地区的产业基础,错位发展,避免政策“内卷”,竭力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最终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优势。(作者:谭海燕)


[编辑:吴沁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