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一所中学发生校园踩踏事件,目前已致一名学生死亡,一名学生重伤,四名学生轻伤。据官方通报,学生系在期中考试间隙如厕时,因上下楼梯发生拥挤摔倒受伤。
校园人群密集,一旦发生踩踏事件,极易产生人员伤亡,尤其对于未成年人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可能导致后果的严重性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唐钧表示,首先校园踩踏事件发生踩踏的原因在于单位面积的人员过于密集,超过了人能够承受的极限。同时,校园内容易发生踩踏的地点较多,部分保护设施老旧或者没有设置保护措施,学校对于事项、环境没有进行风险预判、疏于管理,就会导致校园踩踏事件发生的几率大幅提升,而一旦发生,后果还会大大加剧。
《新闻+》记者:为什么校园发生踩踏事件的危险性更大?
唐钧:首先发生踩踏的原因就在于单位面积的人员过于密集,超过了人能够承受的极限。一般校园内的踩踏事件后果较严重、发生的概率更大,是因为未成年人学生群体本身是“脆弱群体”,自我保护能力和防御能力较弱,这就可能导致踩踏后果的严重性升级。
第二,踩踏发生的常见地点,是人员聚集导致的“人密场所”。校园内易发生踩踏的地点较多,例如考试期间的公共厕所、体育场馆、报告厅、活动场地等地。
第三,通道的宽度、通道有无双向人流的隔开设置、有无保护跌倒者安全的物件、有无防止过度拥挤的干预物品、有无提醒人群的广播等。如果学校设施老旧、设备破损或完全缺失这些“物”的保障,踩踏事件的发生概率也会上升。
第四,人员聚集会与学生参加的活动事项有关,例如参加重要的考试、重要政策宣讲等。也会与学生兴趣程度高的事项有关,例如音乐会、演唱会、体育赛事、重要的报告会等。活动具有吸引性,就会导致人员聚集,从而有可能发生踩踏。
另外,周边环境也有可能是安全隐患。比如下雨后通道湿滑,学生们在参加活动或者放学时又会比较兴奋,就更易跌倒;还有可能在大幅降温后,衣着厚重,导致行走通道的可通过率减小,就会无形中加大踩踏风险。
再讨论至安全风险责任方面,教职人员如果仅仅聚焦在本职方面,就容易忽略安全风险。如负责考试的老师只负责管理考试事务,并未在考试结束后,引导学生们有序离开。责任划分不分明,管理不到位也会导致踩踏发生。
更需要注意的是,踩踏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导致了校园踩踏事件更容易发生,或者一旦发生,程度还会加剧。
《新闻+》记者:如何避免校园踩踏事件的发生?
唐钧:我们首先要提前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对可以预见的风险,例如涉及多个年级集体考试等活动导致的人员密集现象,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二,要将安全问题考虑的更细节、更全面。比如考试间隙,学生们要去公共厕所,而如果厕所的位置不足,就会发生拥挤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提前进行设施扩容,或者提前规划集体上厕所的单行线、通道单向流动的设计和相应的一系列保障措施。
第三,要有紧急和应急处置措施。比如在人员密集场所用“热力图”,实时报警,形成预警,通知现场防范和启动应急预案;也可以预先设置防止和应对踩踏的一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使用黄色实线、导流标志、疏散标志等;还可以在可能发生踩踏事件的关键位置,提前布置好教职员工或者相关的安全保障人员,第一时间防范或干预踩踏苗头。
最后安全文化教育也不可缺少,教会学生自救和互助,保持对危险的警戒心十分重要。要改变校园内麻痹大意、心存侥幸的观念和理念,高度重视安全风险,加强培养安全防护的多方位能力。
《新闻+》记者:遇到踩踏事件如何自救?
唐钧:要通过日常的教育,讲解、教授安全防护应知应会的技能,帮助未成年人群体在踩踏现场能够及时自救、相互帮助。
例如,跌倒后要及时想办法站立,尽量避免走到拥挤的人群中去,如果已经发生大范围的集聚,要立刻避到旁边的空地。
如果已经无法脱身,要保护好头、颈椎等这些重要部位,尽可能使这些重要部位免受次生伤害和连续性的损害。
一旦发现有人摔倒后,旁边的人要立刻大声呼救,未进入拥挤人群的人员要寻求外援,获得更多的帮助。(杨绎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