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新模式
2022-12-22 07:32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新模式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2月22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打破行政界限,实现互利共赢。近年来,深圳创新跨区域协调合作模式,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合作共赢”的飞地经济,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飞地经济是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形态,能够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地区间资源互补与协调发展。随着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深圳正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打造共建产业园区,遵循产业发展趋势与规律,引导有需求的深圳企业前往“飞地”做大做强,为园区所在地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所需是原动力

深圳往北约200公里,河源的南山(连平)共建产业园内,维敏特科技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两条高速涂布高效运转,工人们正忙着将成品分拣、包装、装箱,该公司第3条生产线正在调试,明年就能上马。这里是南山打造的飞地园区,聚集着维敏特科技公司等一批“总部研发在南山,生产基地在河源”的深圳制造企业。

目光转向西部,28平方公里的四川(广安)深圳产业园内,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这片曾经的荒草地,如今生机勃勃,比亚迪、深圳能源等70多个产业项目签约入驻,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这里是深圳携手广安打造的共建产业园,处处可见深圳印记。

飞越三千公里,冰城哈尔滨新区西部一片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和哈尔滨合作共建的深哈产业园汇聚着创新发展的蓬勃力量,华为“一总部双中心”、深圳善行医疗科技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信息软件等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趋势。该产业园合作共建创新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对口合作典型向全国推广。

近年来,深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新跨区域协调合作模式,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合作共赢”的“飞地经济”,取得积极成效。四川(广安)深圳产业园、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新疆喀什深圳产业园、深圳(汕尾)产业园等一个个带着深圳标签的共建产业园星罗棋布。这背后是深圳工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空间拓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作为全球制造业重镇,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是唯一一个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且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的城市。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工业投资增长35.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

“无论是大势所趋还是现实环境来看,深圳发展飞地经济,探索跨区域的合作园区建设,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张国平博士表示,土地空间是承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圳制造业发展动能强劲,对产业空间需求很大。深圳已形成良好的产业梯度和生态,拥有资本、技术、项目、管理等优势。将这些优势与其他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飞地经济可以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共建产业园契合两地互补优势,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转移规律,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圳南山河源高新区共建产业园一期去年底开园,专门承接南山区具有高新技术、规模品牌、发展前景的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河源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南山实现了产能有序转移、拓展产业腹地、提升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河源高新区借助南山优势引进了优质企业、深入参与湾区产业链分工、加快建设湾区产业延伸的牵引区,企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记者注意到,“飞地经济”成为深圳践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抓手,被创新性应用于深圳对口地区的产业互补协作当中。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异地共建产业园共约20个,80%以上落在对口地区。

业界人士指出,近年来,深圳积极探索“对口帮扶+合作共赢”的“飞地经济”新模式的具体路径,建立“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产业链条,不仅把无序外迁的企业变为有序转移,协同打造产业集群,还变“输血”为“造血”,先富带动后富,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事实上,引导产业健康有序的转移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避免产业空心化。

具体实践中,作为深圳在东北地区的飞地园区,深哈产业园将中国东北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链接,成为南方产业转移、金融服务、科技转化、人才引进的智慧园区载体;深圳与河源、汕尾共建的多个产业园逐渐形成“总部+生产基地”“研发+生产基地”的合作模式,园区制造业成为深圳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探索飞地合作“深圳路径”

事实上,“飞地经济”对于深圳并不是新鲜,深汕特别合作区就是代表性成果之一。当前,全国各地合作建立的“飞地园区”众多,模式多样,发展路径不尽相同。

记者梳理发现,在“飞地经济”中,深圳作为“飞出地”具有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上的优势,在合作共建中占有主动地位,通过向“飞入地”输送先进的管理人才、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资金等方式,参与“飞入地”开发建设,带动“飞入地”发展。但是,如何充分调动“飞出地”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和迫切。

“深圳要重视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明确权责分工,系统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张国平指出,飞地经济中涉及的最大资源是土地要素,牵扯的利益相关方很广。现有的模式不能照搬,深圳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做,在资金、技术成果转化、品牌管理、土地开发模式、主导产业等方面形成适合两地共同发展的飞地经济,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在张国平看来,深圳发展飞地经济具有显著优势。其中城市品牌是最大优势。“深圳要用好立法优势、智库优势、财政优势、产业优势。”他表示,发展飞地经济,深圳应着眼于长远布局,不必太在意短期利益,应促成生产要素跨区域平稳的、长期的、可持续的流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