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数码港是创科龙头还是地产蛇头?主席陈细明直面二十年前争议
2022-07-25 09:15
来源: 南方网

香港数码港是创科龙头还是地产蛇头?主席陈细明直面二十年前争议

人工智能朗读:

从繁华的中环驱车出发,经过停满大小渔船的香港仔避风塘,沿着山路逶迤而行,大约40多分钟,就会来到位于钢线湾的数码港——香港著名的创科发展及创业培育基地。

2000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提出“发展数码港”计划,果敢创新的规划方案让很多人对“数码港”抱以“香港硅谷”的厚望,冀望它能带动香港经济新增长。但数码港随后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一度被外界质疑为圈钱的房地产项目,名声在外,却毁誉参半。

“很多人会把数码港和贝沙湾混为一谈,其实是两个部分。数码港是通过物业等收入去支撑创科行业的发展,并可以实现数码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面对纷纷攘攘的争议,从知名银行高管“跨界”成为数码港董事局主席的陈细明“毫不怯场”,在接受南方报业记者专访时,不仅回应了外界二十多年来的质疑,还细数数码港发展家珍,力证数码港仍然是香港创科发展的信心之选。

初遇逆境

最早入驻仅50个机构被质疑为地产项目

经历了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近两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之后,香港经过反思,对在本港发展创新科技和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已逐渐形成共识。

1999年3月,数码港计划出炉。一年后,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提出“发展数码港”计划:倡议设立数码港,提供重要的基础建设,吸引资讯服务公司汇聚香港。

2000年5月17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盈科数码动力签立数码港计划协议书。协议书订明,当数码港落成启用后,除住宅部分外其所有业权及管理权均需交回香港特区政府。香港特区政府豁免数码港地价,同时附属的住宅发展项目作为计划筹集资金的一种方法。

正是由于数码港投资与物业地产项目发生了联系,因此被许多人简单地把二者联系起来,即把它等同于一项地产计划。

尽管特区政府一再声明“数码港不是一项地产项目,而是一项资讯科技及服务界的策略基建项目”“建数码港存在的风险全由盈科负责,政府和纳税人是不负责的”,但在2003年启用后不久,数码港发展不如预期,认为其为房地产项目的争议不断。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对数码港的质疑?

陈细明:数码港不是一项地产项目,而是一项资讯科技及服务界的策略基建项目。很多人把数码港和贝沙湾混为一谈。其实当时是两个部分,数码港是一个自然单位,我们公司的成立目的不是地产发展,而是通过这些物业收入或资源去支持创科行业的发展,并可以自我去维护、维持生态系统。

记者:但数码港的确经历过一段低潮期,没有收到振兴本港科技产业的预期效果。

陈细明:过去二十多年,数码港伴随着香港创科环境的变化有着发展上的演变。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灭;2003年,香港遭遇SARS。一连串的打击令香港的经济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对在初始阶段的创科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SARS疫情后,香港的产业更加侧重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原有的工商及科技局也改名为商贸及经济发展局。在那段时期,香港的创科停留在一个慢速的发展阶段。

记者:2003年启用的时候只有50个机构入驻,使得数码港饱受诟病。

陈细明:当时外部经济大环境可能使创新生态有所缺失,也没有指导机构。但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数码港就推出了孵化计划,培育公司。2015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创新及科技局,负责制订全面的创新及科技政策,结合“官产学研”,进一步从顶层设计上加速香港的创新、科技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一家家数码港资助培育的科网公司也在作为“成功案例”被广泛分享,激励着更多有着科技创业梦的香港年轻人,数码港也逐渐成为了香港金融科技的大本营。

焕发生机

15万个创科职位对人才有巨大吸引力

事实上,数码港有意成为第二个硅谷,并非遥不可及。

与陈细明走在科技感满满的数码港内,记者随处可以发现这个兴建于20多年前的建筑颇为“超前”:楼宇间以玻璃长龙贯通流动,可使数码港内人员快捷到达任何一个地方;办公室配有先进的光纤网络,以及与全球联络的高速宽频通讯设备,以满足国际顶尖资讯服务公司的要求等等,放置现今也毫不落伍。

而从行业大环境看,股市成就了一批科技公司。大部分投资者开始打破传统的投资偏好,看到新经济和科技的潜力。

过去5年,香港特区政府史无前例地投入1500亿港元,不遗余力地推动创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热潮。2021年数据显示,香港初创企业达近4000家,数量比2015年增长2.6倍。在《2021年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中,香港位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

这也意味着,数码港圆梦的机会来了。

记者:2015年,创新及科技局的成立,对数码港发展有何影响?

陈细明:创科局成立了,香港就有一个正式的主打部门去领导创科的发展。实际上,这也是香港创科界一直想争取的一个举措。到了上一届政府,更是将创科视为重点发展的项目。过去五年,我们看到政府投入1500亿港元,包括招揽人才,扩建数码港及科学园,甚至北部都会区的规划等等。当然,这也是因应国家的重视,香港的创科就此开始高速发展。对数码港来说,作为香港创科的一个重要园区,过去五年在支持和配合政府的政策,落实香港创科发展的同时,也进入了自己的高速增长期。

记者:您恰好是在这个高速期被任命为数码港董事局主席。您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增长期?

陈细明:25年来,我既做金融也做科技,在两个行业都积累了经验,也让我看到了数码港发展的潜在动力——创科是它的主命题,也是它高速发展的动力,但却不是唯一。

其实,创科早已不是一个独立个体,它和不同产业的运作息息相关。以我熟悉的银行工作举例。目前,银行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与金融相关的科技也是每间银行必须掌握的竞争工具,以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和整体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更应该重视创科发展。

记者:您希望从哪一方面发力?

陈细明:我觉得培养专业人才是很重要的。多年以来,香港缺乏各类资源,但不缺人才。不可否认的是,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社会更重视争取短期盈利、“用钱找钱”的行业。从2000年开始,金融业、地产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当时的人才培养就很自然地向这些行业倾斜,涉及创科方面的人才培养则看不到大的成果。大概从十年前开始,业界认识到香港的经济不能再如此单一,所以从政府到学校再到企业,都开始加大资源投入,培养创科人才。

另外,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一共有5间大学跻身全球百强。我相信人才会是香港未来创科成功的一个关键。

记者:如今数码港对人才特别是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吗?

陈细明:吸引力是大的。年轻人在一个行业最主要看几件事:第一,看行业的前景。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化香港与内地创科合作关系。从国家的重视到特区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这个行业的前景就是好的。第二,看个人的提高及成长。创科是一个很好的,可以让个人提高的平台。第三,看就业机会。香港曾经有调查指出,未来十年,香港需要10万个创科职位。如果加上北部都会区,则有可能会创造接近15万个创科职位。很自然会有一部分年轻人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去考虑创科的前景。

所以,有国家和特区政府的重视,配合一个有前景的市场,再加上自我提高的机会,创科的确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也是一个值得年轻人投入的行业。我相信,数码港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也是机会。

创科崛起

以大湾区整体去看香港创科未来

七月的香港,云淡天高。站在数码港共创空间外的露台,陈细明指着远处正如火如荼开展的第五期扩建工程,踌躇地说“2025年完工后,数码港面积将增加超过四成,可容纳大约一百家普通规模公司,以及七百家初创企业或创业家进驻。”

相比起22年前的夏天,如今的数码港已汇聚超过1800家初创企业和科技公司,当中包括近400家金融科技公司,是香港最大的金融科技集群。其中,更涌现出物流平台GOGOX、旅游平台Klook、香港虚拟银行WeLab、香港电子钱包TNG、区块链游戏公司Animoca Brands等科技独角兽。特别地,面对众多香港科创团队面临的“科研落地和产业化”难题,已与深圳市前海管理局签署合作备忘录的数码港吸引了更多初创团队或企业的注意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随着历史遗留的争议渐渐褪去,见证了二十多年香港科创兴衰的数码港,将在香港由治及兴的新篇章下,续写东方之珠独特的创科之梦。

记者:您如何评价目前数码港的创科生态?

陈细明:做创科有两件事是很重要的,第一,是否真的贴合市场需要,是不是有最终用家;第二,是否有足够资金支持。所以,在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委托下,数码港推出了「拍住上」金融科技概念验证测试资助计划。通过这个计划,我们帮助初创团队与多间金融机构配对,以验证他们的理念或创新产品是否可行。若通过验证,团队可获得政府提供的资助。这是金融科技方面的一个例子。另外,这几年数码港和很多机构签了MOU(相互合作认证)。今年6月,我们和香港铁路公司也签了MOU。数码港希望扮演一个推动者的角色,帮助初创公司和市场的最终使用者相互结合。数码港还有不同的社群,譬如投资者社群。我们可以帮助初创团队联络到投行或投资人。我们还有专业服务公司的网络,包括会计师、律师等方面。

我们要创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发展。最近几年,数码港先后出了六只科技独角兽,是因为我们整个生态能支持到这些公司的成长和产出。

记者:数码港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陈细明:数码港有三大目标:第一,推动数码科技的发展;第二,提升对香港经济的帮助;第三,是人才的培养。我们和不同的院校、机构举办研讨会、讲座等等,希望香港的年轻一代可以了解创科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机会。在这方面,不止是我,还有所有的数码港员工,一定也有这种使命感。

当然,我们的服务范围或对象不仅限于香港。随着香港初创企业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去帮他们,并鼓励他们可以和内地机构或企业多些联系。目前,数码港内大概有两三百间公司和内地的单位或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我们的服务范围也会投射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相关的企业和相关的单位。

我认为,大湾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取长处”。举例来说,香港在上游的科研实力是强的,国际地位也比较优越,吸引了很多外国学者来港从事科研工作。而在中游开发的阶段,广东省的深圳、东莞、南沙等地都有很强的优势。到了下游阶段,一方面可以通过内循环,通过广州等城市辐射到全国各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香港的国际网络再进一步融资,打进国际市场。所以,要以一个大湾区的整体去看香港创科的未来,数码港也必须配合大湾区的发展。

记者:您对数码港的未来充满期待。

陈细明:是的。在国家希望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前提下,香港特区政府对创科行业非常重视,社会各界也对创科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数码港希望推动创科的发展,希望帮助创科公司茁壮成长并推进香港的经济,大湾区的经济共同发展。我也希望借着数码港良好的环境可以多培养年轻人,希望他们可以为香港、为大湾区、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因为,年轻人就是未来,年轻人的未来就是香港的未来。

撰文:陈晨 

[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