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刷新物种纪录!广州海珠湿地今迎建成开放十周年
2022-09-29 09:45
来源: 广州日报

频频刷新物种纪录!广州海珠湿地今迎建成开放十周年

人工智能朗读:

站在广州塔上向南眺望,一片绿色出现在中轴线的南段,果树、河涌、湖泊交织,这就是我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央湿地——海珠国家湿地,近十年,这里成为广州一张享誉全国、世界知名的生态名片。

作为广州唯一被珠江环绕的岛区,海珠区江岸线绵延47.35公里,74条河涌纵横交错。海珠湿地前身是与河涌交织的果林,总面积逾万亩,占全区面积11.96%。

20世纪80年代,这片万亩果园被称为“南肺”。因为要保护果园,政府严格控制用地,村民无法发展集体经济,农家乐又处于低端无序杂乱状态,经济收入无法提高。经过反复探索,广州市、海珠区开创性地争取到全国首例“只征不转”征地政策,投入45.85亿元将万亩果园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将其作为城中央的“绿心”进行保护。

2012年9月29日海珠湿地一期建成开放。初期,湿地打造出现较为明显的人工痕迹,生态修复效果不甚理想。海珠湿地及时听取并采纳专家建议,按照“师法自然”的“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原则,形成具有海珠特色的湿地修复技术体系和模式。2018年7月实施的《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设“海珠湿地保护特别规定”专章,对海珠湿地永久保护、海珠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保护管理措施作了专门规定。

经过十年多维度保育修复,这片集江、涌、林、田、湖为一体的最大城央湿地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调控水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又焕发出勃勃生机。野生鸟类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之一。今年初在海珠湿地举办的观鸟大赛中,参赛队伍发现了3种海珠湿地此前未记录过的鸟种——高山短翅莺、白喉短翅鸫及鹰鹃。不久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湿地又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红喉歌鸲。

这里也逐渐发现了大自然更多秘密:2021年底和2022年初,海珠湿地发现了两个珍稀的世界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分别是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根据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海珠湿地的昆虫种类为157科738种;维管束植物835种,有机碳不断在湿地土壤中积累,“物种宝库”和“储碳库”实至名归。

在加强保育恢复湿地生态功能的同时,海珠湿地鼓励公众采取行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湿地。开创全国优秀科普品牌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向公众开放部分非核心保育区,这里逐渐成为了大湾区生态会客厅,广州市民家门口的“世外桃源”。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年来,海珠湿地走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一流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一流的人才、产业,海珠湿地的生态效益正逐渐转化为创新经济和高端人才的聚集效应,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原标题《海珠湿地今迎建成开放十周年频频刷新物种纪录》)

[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