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8月30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距离候鸟季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深圳湾红树林湿地已有不少候鸟归来。
深圳湾湿地毗邻深圳和香港两个国际大都市,是全球九条候鸟迁飞路线之一。过去,受填海造地、水污染、植被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深圳湾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一度严重退化,原生红树林面积消失75%以上。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启动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行动,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全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积极参与,实施“守护深圳湾”计划,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践行社会化参与的社会保育模式,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明显效果。如今深圳湾生态系统日趋健康,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回归。2020年,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新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欧亚水獭和领角鸮相继回归。
资料图
系统恢复红树林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
8月29日上午,记者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深圳河入海口处看到,位于河道西南侧有一大片绿色植物已被砍伐治理,其中一部分露出了灰色的滩涂地。
“被治理的植物叫无瓣海桑,属于入侵物种。”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执行园长尹玉柱介绍说,无瓣海桑原产地孟加拉,是先锋树种,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扩散快,不但侵占迁徙水鸟的觅食地,还侵占本土红树生长空间。“据测算,深圳湾共有无瓣海桑面积20公顷,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红树林基金会自2018年开始启动清理修复无瓣海桑,目前已累计修复无瓣海桑14.1公顷,约占深圳湾无瓣海桑面积的70%,预计2022年实现深圳湾零无瓣海桑目标。”尹玉柱说。
据悉,红树林基金会于2012年成立,致力于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践行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育模式。2015年福田区政府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管理权委托给红树林基金会。“守护深圳湾”是该基金会启动的三大品牌项目之一。
“治理无瓣海桑不是目的,后续的生态修复更为重要。”尹玉柱介绍说,他们借鉴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等地先进经验,把无瓣海桑清理地进行精细化修复,为不同的鸟类等营造适宜栖息和觅食的空间。“从目前已经完成的公园生态控制区无瓣海桑修复地来看,高水位时会有很多鹭科鸟类停歇,效果十分明显。”尹玉柱说。
从“鸟类的角度”来开展鱼塘生境改造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由滩涂——红树林——基围鱼塘三个子系统构成。2006年市政府从当地居民手中收回近1200亩鱼塘,交给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
由于存在鱼塘堤岸分隔、堤岸植被高密水位深、缺乏裸露光滩、鸟类食物单一等问题,这些鱼塘原有生境不利于湿地水鸟的利用。从2016年起,保护区管理局联合红树林基金会,开始基围鱼塘生境主动式管理,率先启动了2-4号基围鱼塘的生境改造项目。
“我们从‘鸟的角度’来进行鱼塘生境改造。”尹玉柱介绍说,在改造中按照水鸟栖息特性,建设多样化生境,同时辅以人工调控鱼塘水位引入深圳湾鱼类资源,解决了在有限空间营造能同时满足涉禽(长脚鸻鹬类、短脚鸻鹬类)、游禽及光滩陆鸟等多种鸟类栖息的生境和食物需求,使得适合水鸟栖息的“基围—红树林—滩涂”生态格局得到完好保护。“2016年以来,我们在鱼塘共建成22公顷涉禽高潮位栖息地,使保护区内鱼塘水鸟栖息量增长40倍!”尹玉柱说,全球黑脸琵鹭数量从2000年的825只增加到2020年的4864只,深圳湾黑脸琵鹭的数量从135只增加到361只。
今年7月,该自然保护区3、4号鱼塘芦苇控制技术的实验研究和治理正式启动,通过必要的鱼塘地形地貌调整,结合水环境管理,让候鸟继续在深圳湾“吃得好、玩得欢”。
尹玉柱表示,“守护深圳湾”项目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恢复红树林湿地功能,服务鸟类栖息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外来物种防控、鱼塘生境改造等措施,系统恢复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首次在深圳市区中心发现小灵猫踪迹
2020年10月25日凌晨4时,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南区拍摄到欧亚水獭的活动影像。作为环境指示物种,欧亚水獭现身深圳湾,引发人们对野生动物回归城市这一现象的关注。
这一年,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新记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欧亚水獭和领角鸮。这是首次在深圳市区中心发现小灵猫的踪迹。而水獭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因其对栖息地破坏和污染十分敏感,被认为是区域河流和湿地等水生环境的旗舰物种,这是继1997-1998年内伶仃岛兽类调查后,22年来深圳湾首次重新记录到欧亚水獭。
这一年,该公园还新记录昆虫210种,目前公园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
专家建议:逐步减少滩涂造林,慎重使用外来红树物种
红树林基金会副秘书长蒋勇表示,通过5年来“守护深圳湾”的实践,红树林基金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为民间公益环保组织,接下来将进一步发挥专业和资源组织动员能力上的优势,深入推进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工作。
“要实现深圳湾生态系统更高水平的保护与修复,科学管理至关重要。”蒋勇建议,将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纳入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管理,要把林地、滩涂、潮沟、浅海水域及陆地一侧鱼塘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保护管理。同时,科学开展滩涂造林,除了少量以海岸防护为目标的滩涂造林外,应逐步减少滩涂造林。蒋勇提出,对于各类滩涂湿地,有关部门应组织红树林专家、海洋水文专家、海洋生物专家、水鸟专家和当地居民等,进行严格的科学评估,兼顾生态系统其他组分,合理确定适宜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滩涂地块。特别是慎重使用外来红树物种造林,禁止在自然保护地内使用外来种,在自然保护地外使用外来种要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