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心理服务阻断“心灵毒鸡汤
2021-08-24 08:09
来源: 深圳特区报

用专业心理服务阻断“心灵毒鸡汤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毒鸡汤”之“毒”,就是披着似是而非的外衣,伪装成心理学知识,蛊惑人心。唯有多措并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让平价高质的心理服务普惠易得,才能打败“黑魔法”。

封闭集训,充满谩骂,学员不时大哭甚至晕厥;上课偷看手机就会被“导师”扔进水里,不能跟外人透露课程内容……这些都市惊悚电影的情节,真实发生在现实世界。

日前,一位年仅32岁的风险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参加一个名为“飞跃力”的课程时晕倒离世,揭露出所谓“心灵课程”的黑暗一面。

工作生活压力日增,加上人们对心理卫生的认知日益明晰,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参与心理辅导的相关课程。趋势固然可喜,却也暴露出隐忧。我国心理咨询、压力疏导等心理服务开展较晚、发展缓慢,正规心理服务还存在“僧多粥少”、供不应求的局面。优质心理服务的供给不足,给了很多所谓“心灵课程”野蛮生长的空间。

所谓“心灵课程”打着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打造成熟心智模式等旗号,以不菲的价格招揽了不少顾客。然而,参训学员却逐渐发现一些“不对劲”:课时和活动安排非常紧密,造成身体十分疲惫;精神上则不断被灌输“为集体做贡献”的观念,还被暗示要为集体带来新的学员……从参加过培训学员的自述看,“心灵课程”的授课者,其实是在玩弄心理学技巧,以种种话术和行为限制,达到操纵人的目的,通俗说就是一种PUA。也有专家指出,此类课程不能真正疏导心理,其真正目的很可能是打着心理健康的幌子“传销式”招生。

近些年,线上线下,包括“心灵课程”在内各类“心灵毒鸡汤”盛行。在某些人手里,原本应当造福于人的心理学,成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工具。劣币驱逐良币之势,值得警惕。心理服务事关心理卫生,需要我们严肃对待,不能把人们的心理健康丢给不专业甚至心怀不轨者。

加强心理常识普及工作,是阻断“毒鸡汤”的第一步。“毒鸡汤”受人欢迎,有一定社会心理基础。社会对心理疾病已经有一定认知,但不可否认,还是有人忌病讳医,甚至觉得去正规的心理诊所、医院参加咨询不够体面,容易被人歧视,因而一些高知、高收入人士会选择看上去“高大上”的“心灵课程”。为此,大众媒介应该担负起责任,进一步增进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减少人们对去相关专科医院诊疗的负面情绪。另外,“毒鸡汤”之“毒”,就是披着似是而非的外衣,伪装成心理学知识,蛊惑人心。对此,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确的心理常识,也能帮助人们甄别“毒鸡汤”。

而归根到底,唯有多措并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让平价高质的心理服务普惠易得,才能打败“黑魔法”。目前,不少大城市都正在推进心理咨询服务进社区、进学校,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社会心理防线的建设中来。例如,深圳就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推进,依托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平台设立心理服务机构,积极培育市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市民可以低价甚至免费,在家门口享受到专业心理咨询。喝下熨帖心灵的好鸡汤,“心灵课程”等“毒鸡汤”自然就会失去市场。

[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