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承载华侨沉甸甸的家国记忆
2017-07-03 10:21
来源: 深圳商报

侨批——承载华侨沉甸甸的家国记忆

人工智能朗读:

 

 

▲红封,全封皆为红色,常见于晚清至民国早期。

▲山水封,其使用时间最长,从上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皆见此类侨批封。

侨批档案史上最长最短家书

张美生将本次展览视为对自己“20多年来收集研究侨批的一次检阅”。“每当深夜静静地展读侨批,就仿佛华侨坐在对面与你吃茶,讲述当年打拼经过的种种不易,听到他们的悲惨之处,我会忍不住流泪;听到他们的爱心和义举,我又看到华侨的家国情怀。侨批体现出他们的奉献精神。”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既有侨批档案史上最长家书,篇幅长达10页,共2.2米长;又有档案史上最短家书,跨洋越海送到侨眷手中的仅有“外平安”三个字。“侨批家书写的是最真实的内容,反映华侨在南洋谋生的不易。”当时“下南洋”的人,踏入异乡,举目无亲,谋职艰难,一开始连自己三餐温饱都成问题。为了及时寄钱回家,华侨都自愿挨苦,不得不先向身边认识的人借钱寄回家。张美生说:“每一件侨批,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洋谋生者对故里亲人的关照、责任和担当。这在批信中得到充分的诠释。 ”比如,有的侨批是反映华侨在潮汕沦陷时期前后对家乡和亲人安危的担忧,以及如何为抗日战争尽己之力。“有一封批信是潮汕沦陷前从泰国寄到澄海的,当寄批人获悉家乡即将沦陷,而此时又身在异国,不能为国家分忧,觉得愧为男子汉,左思右想,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写信叫他的妻子到乡办学校学习一技:‘上则看护妇女救亡工作,学成之后,替国家尽匹妇之责,下则职业技术,自求生活,亦无不可。’读了令人感动不已。”

此外,还有各色各类的批封亮相展览:通体为红色的红封、红白相间正中为红色的红条封、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封、上世纪40年代渐兴流传至今的航空封等。侨批上可见的各类印章:护封印、吉祥印、商号印、书柬印、地名印等,人们也可于本次展览中一饱眼福。而送批的三件宝(市篮、水布和雨伞)、民国时期的地图、潮汕侨属老照片、以侨批为原型的陶瓷艺术品、旧时书信类工具书等品类多样的展品,亦为本次展览锦上添花。

“值钱”应是为了引起关注

谈及当下侨批的收藏现状,张美生不无感慨:“我经常对人说,现在我买不起侨批了,太贵了。”张美生介绍,全国侨批现有最多的地方是潮汕。福建、梅州、珠三角地区的侨批数量较少。“有人说全国侨批档案已收集到几十万件。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客观,可能把数量说大了,因为有些侨批是重复计算的。我希望研究机构与学界在涉及侨批现有的数量上多作调研,给出较为合理的数字。”

张美生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他家里收藏的侨批堆得满屋子都是,当时收藏很容易,到了现在则越来越难,有的侨批经常被乱开高价。“2000年前,我收藏的侨批大约有6万件,后来一大部分出让给研究机构,现所存的不多,但也有上万件。”据了解,近年来,张美生相继向汕头侨批文物馆、汕头大学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捐献了一批侨批文物。

随着社会对侨批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渐重视,侨批的市场价格也与之增高。张美生说:“当然,我很愿意看到侨批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值钱’是为了引起关注和保护。”张美生坦言,他希望侨批的市场价格平稳,如此有利于学术机构征集整理研究,能让华侨“下南洋”艰辛奋斗、爱国爱家的精神更好地得到传扬。(深圳商报记者魏沛娜)

[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