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公摊面积”越来越大,你被包装欺骗过吗?
2023-12-25 15:47
来源: 读特客户端综合

零食“公摊面积”越来越大,你被包装欺骗过吗?

人工智能朗读:

购买零食的时候,看似三等份的饼干,打开盒子发现中间凹进去一块;一片分装海苔里垫有大包干燥剂……种种方式只为了让商品显得更“有料”。近日,零食“公摊面积”冲上热搜,零食包装问题再度引发热议。

社交平台网友评论截图

零食“公摊面积”怎么来的?据悉,“公摊面积”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房地产领域,指楼梯、走廊等公共区域。网友由此延伸出的零食“公摊面积”,在包装行业有一个专业名词与之对应——包装空隙率,指包装内去除内装物占有的必要空间容积与包装总容积的比率。包装空隙率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包装物品的运输和储存安全性。

零食之所以在包装上搞起花样,无非是为了降成本、提高利润率。但靠增加“公摊面积”来降成本,却无异于饮鸩止渴。缺乏诚意的营销套路只会引起消费者反感。

2023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新修订的GB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实施,对包括茶叶在内的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的包装层数、包装成本、包装空隙率作了明确规定,为日常所能接触到的罐头、薯类和膨化食品、糕点等各类零食包装提供了限定依据。

按照新国标,食品包装不应超过三层,生产组织应采取措施,控制除直接与内包装物接触的包装之外所有包装的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的20%。对于包装空隙率的计算根据单件商品的不同净含量要求不同。以一件净含量大于50ML/g的食品为例,其空隙率不得超过30%。一旦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研究表明,中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这些包装废弃物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

事实上,除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包装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也深受诟病。业内人士指出,在平价零食领域,消费者低价习惯已经养成,随着原材料、线下铺货渠道以及线上营销推广投入成本增加,商家如果直接采取简单的涨价策略,消费端感知会很敏感,而通过包装引导购买和提高商品附加值是一条捷径。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未能依据实际情况将商品真实全面的信息以醒目的方式告知消费者,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是故意通过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形式欺骗消费者,还有可能构成欺诈。据他分析,可主要分为数量上的误导和质量上的隐瞒。即除了从外观上营造“值得感”,实则缺斤少两,还存在将质量不太好的商品借包装手段“滥竽充数”,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包装行为。

让零食包装回归实用功能,并真正地形成一种社会共识,还需要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正向引导和参与监督。

针对上述,需要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并重。按照新国标,食品包装不应超过三层,生产组织应采取措施,控制除直接与内包装物接触的包装之外所有包装的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的20%。对于包装空隙率,一旦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以及混装要求有一项不符合规定即判定为过度包装。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当常态化发力,及时纠偏。

从行业自身来讲,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相关主体应按照商品种类分类施策、提要求和制定标准,做好包装减量化工作。于行业自身,本就该履行好相关责任,毕竟,零食“面子工程”将不适用品牌长远发展。毕竟,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令人满意时,越精美的包装只会越放大消费者的失望情绪,让消费者远离。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东方网、微博)

[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