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国生态日,“两山”理念在广东结出了怎样的果实?
2023-08-15 22:20
来源: 南方+

首个全国生态日,“两山”理念在广东结出了怎样的果实?

人工智能朗读:

8月15日,我们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

为何设立全国生态日?这个纪念日最核心的理念是什么?“两山”理念又在广东结出了怎样的果实?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全国生态日究竟是什么?

18年前,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18年后的今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在今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在公开采访中表示,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有利于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回顾这段历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疑是最核心的理念。

这一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

当前,广东GDP总量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在这片火热的大地上,“两山”理念结出了怎样的果实?

环境质量改善:

广东地表水优良率继续达优

在笔者看来,第一颗果实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从广东密布的水网可窥一二。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公布1-7月环境数据,其中全省149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0.5%。这也是继2022年全省地表水优良率达92.6%后,广东水环境优良率继续保持90%以上。

如何理解这个数据?

2018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之初,广东面临着当年水质优良率仅78.9%的严峻形势。3年后的2020年,水质优良率开始突破80%,达到87.3%。再到2021年公开水质优良率为89.9%。

根据国家对水环境质量的考核标准,优良率超过90%即为优,这表明在2022年底,经过多年治理,广东地表水水质实现从“良”到“优”的历史性跃升。而到今年前7个月,继续保持较好水平。

回顾这段治水路,从“7”到“8”再到“9”,是数字上升的一小步,却是广东生态环境质量跨越式提升的一大步。

“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2.6%可以说已接近发达国家水质水平,没想到竟能短时间达到,对广东来说难能可贵。”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曾凡棠说。

与数据相印证最直观的是当下江河的状态。

在粤东,练江穿城而过,谷饶溪曾是污染最严重的支流,住河边的村民不敢开窗。如今河面洁净、景观优美,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

在珠三角,曾被称为“臭水沟”的茅洲河早已换上新颜,燕罗湿地公园花草摇曳,迎来散步休闲的市民。

多条曾经严重污染的河流稳定消除劣Ⅴ类,成为广东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最好阐释。

而水质从良到优的跨越性变化,仅是广东生态环境全面提质的一个侧面。党的十八大至今,全省环境质量已经显著改善:大气中PM2.5平均浓度连续4年达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全省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

而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更多果实的孕育提供了肥沃土壤。

生态产品涌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二颗果实是生态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的生态产品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珠江边清风徐徐,市民在江畔草坪搭起帐篷休闲;茅洲河碧道延展,黑臭滩涂蝶变的湿地公园花草摇曳;考洲洋畔红树林连绵,树阴间的鹭鸟在歇脚、觅食。

行于广东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不断涌现,生活其间的我们是最大受益者。

你会看到,一条条新廊道沿河串联起城乡。

“以前很脏的谁都不愿意来,现在一到傍晚,特别多人来散步。”在东莞石马河支流清溪水,凤凰新村居民卓小波如今最喜欢沿着修好的碧道漫步。

同样在东莞华阳湖碧道,一路走去满眼皆是水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人水和谐景象,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胜地。

如今,广东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在治理基础上再度升级建设碧道,多地的臭水沟、酱油河蝶变成水碧岸美的生态廊道。省河长办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建成碧道2273公里,目前全省累计建成碧道逾5800公里,广州阅江路碧道、深圳大沙河碧道、佛山东平水道碧道等已成为百姓节假日休闲旅游目的地。

你会感受到,所处的城市正在不断变绿。

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高规格推进,更多生态效益加速释放。全省21个地市加入了“创森”行列,自2022年韶关、茂名、阳江“创森”成功后,今年又有河源、汕尾、云浮等市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韶关始兴等27个县(市、区)加入了国家森林城市(县城)创建行列。未来,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美好图景即将展现。

你也会发现,曾经的荒废矿坑经过修复焕发新机。

在粤北韶关凡口铅锌矿,开采历史已有六十余年的露天矿坑重新覆盖上了植被,这是广东唯一一座在产矿山建成的国家级矿山公园,漫步其中不时听见鸟鸣。在粤西茂名的露天矿森林公园,曾经的城市“疤痕”已蝶变成镶嵌在城市中的宝石。

你还会看到,红树林湿地通过保护、修复,成为生物休憩的宝地。

如今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红树林,4000多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万顷红树林点缀。到2025年,广东将在江门台山镇海湾、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闻东北海域、惠州惠东考洲洋创建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预计将超4.4万亩。

发展迎来新红利

第三颗果实是发展红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正激发出发展新活力。

碧道沿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载体。

在茂名高州,随着根子河荔乡水韵碧道的建成,带动了沿线乡村“夜经济”的兴起;在茅洲河畔,旧工业物流园变为科技展示与生态体验交融共生的科技公园,随着碧道纵深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相继入驻;漫步东莞华阳湖,昔日黑臭的“龙须沟”已是国家湿地公园,高“颜值”优美水乡吸引科技项目落户周边。

当前,广东有2.38万条、总长10.3万公里的河流,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正采取“10+2”的模式开展水经济省级试点,力争到2024年12月底前完成试点建设任务,力求推动河湖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茂密林间,“两山”转化的红利也已开始释放。

在梅州蕉岭,15万亩竹海化身“摇钱树”,培育出13家经营大户、11家毛竹合作社及5家深加工企业,竹下菌类、南药等种植走向成熟,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方兴未艾。目前,广东拥有1.62亿亩森林,在约占全国森林面积4.2%的森林面积上,创造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全国的10%。计划到202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如今绿色发展的东风已经吹拂全社会,一场以能源结构调整为基础的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也在广东上演。

目前,广东已基本形成化石能源、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在2022年,广东新能源新增并网容量约77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占各类型电源总装机容量超20%。同时,全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碳普惠等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高水平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等约束性指标。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绿色已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到去年底,广东已创建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如今,广东的生态文明已向纵深推进,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你期待吗?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李赫 黄叙浩 邵一弘

[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