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城乡规划系列讲座开年第一课 本土民俗学者讲述深圳历史
2021-01-07 08:36
来源: 深圳商报

深圳大学城乡规划系列讲座开年第一课 本土民俗学者讲述深圳历史

人工智能朗读:

民俗学者廖虹雷做客深圳大学城乡规划系列讲座。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月7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1月5日,深圳大学城乡规划系列讲座启动开年第一讲,民俗学者、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廖虹雷以《深圳并非从小渔村走来》为题,再讲深圳历史。

廖虹雷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一直从事文化工作。退休以后,廖虹雷从写小说转向了研究本土民间文化,十几年来,出版了《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节俗》等7部、200多万字的民俗学专著,填补了深圳民俗文化和乡土历史研究的空白。退休后的廖虹雷,仍然活跃在古村考察保护、客家文化论坛、民俗文化讲座的第一线。

当天的讲座上,廖虹雷把深圳历史简要概括为“三个一千年”“三个第一枪”“三个名门望族”“两个古城”“两大民系”“两个古港”“一座宋帝陵”“一座赤湾庙”“一条中英街”,由点及面地勾勒出深圳数千年历史中的数个精彩瞬间。

廖虹雷说,宝安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公元331年,东晋设郡,下辖宝安等6县,这是在深圳地区设立郡、县级行政机构的开始,也是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

据史书记载,从宋代开始,沙井的先民就在海边滩涂插竿养蚝,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因此,深圳有千年蚝乡之美誉。宝安还有千年盐场之美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全国28个郡设立“均输盐铁官”,宝安是南海郡最大的盐场之一。此外,深圳自古出珍珠,采珠历史也有1000多年。

讲座上,廖虹雷还提及,他曾参加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访了全市十多个街道的村庄与社区,发现深圳许多原生态的民间文艺和民俗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民间工艺和地方特产正在失传。他呼吁深圳人要关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讲座吸引了许多正在读大学的学子前来。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毕业班学生正以沙头角为案例,参与第4届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毕业设计,讲座中涉及的深圳历史给他们带来强烈震撼,“创新不等于舍弃,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在活化历史的基础上创新。”一位学生由衷表示。

[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