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展策展人接受深晚记者专访谈策展亮点 “新”是本届大展统领性关键词
2023-02-21 07:28
来源: 深圳晚报

本次大展策展人接受深晚记者专访谈策展亮点 “新”是本届大展统领性关键词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2月21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由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汪大伟担任策展总召集人,此外有来自不同行业的九位策展人联合策展。展场内,几位策展人向深圳晚报记者谈到了自己的策展亮点。

“新”是统领性关键词

策展总召集人杭间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学术委员会主席)

本届展览学术主题“新起点·新风尚”,其中“新”是统领性关键词,体现了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因此,中国设计界和公共艺术界应以勇于迎接新挑战的使命与担当,抓住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新起点”就成为本届大展的核心主旨。大展连续四届都在深圳举办,彰显了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的独特魅力,还有年轻活力的城市气质。

“案例”更具指向性

策展总召集人汪大伟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本届展览以“案例”形式呈现,案例是指设计或公共艺术的一个典型事件或探索解决的问题。它不是单件作品的巧思,也非某一功能的单纯实现,而是强调设计师对问题的系统思考和系统解决。这一届“案例”在大的专业类别下,范围更小、更具有问题指向;另外,大展还积极关注设计成果的转化、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案例,积极关注数字赋能、产业优化的案例。

展示创新设计百年巨变

策展人王昀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秘书长)

我策展的部分主要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设计、海陆空天的新物种、数字孪生、智车形态、人机共生、智慧家居等多个案例主题,向全球展示我国创新设计从“追踪”到“跨越”,实现“引领”的百年巨变。

深圳的创新业态特别好。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很浓厚。大展是科学和艺术双管齐下的,反过来对深圳的创新氛围也会有所滋养。

活化传统 实现东方范式

策展人吴海燕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

我策展的服装部分着力去呈现整个中国最前沿的创新成果,以及关注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大的技术背景之下产业是如何转型的,设计师是如何实现飞跃的。我们的展品不仅关注高科技,还关注了传统活化和转化,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一种东方范式。

深圳连续四届举办大展,让我们很感动,因为深圳市政府早已经提前意识到了设计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深圳设计之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中国品牌。

非遗传承要融入乡村振兴

策展人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

我在策划“助力文化建设”板块中着重展现了几个非遗活化方式的典型案例,比如佛山石湾陶瓷和佛山年画、云南鹤庆的金属工艺。这些案例说明非遗传承的关键点,一个是要有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其次是要融入到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大板块中,同时还要有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共创。设计是深圳的核心文化之一,在这一个土壤深厚的城市举办中国设计大展,是非常合适的。

公共艺术配套了时代的变迁

策展人姜俊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本次我策展的“引领社会风尚”板块中的公共艺术部分分享了几个有趣的案例。公共艺术其实是配套了时代的变迁。发展到今天,公共艺术已经不是简单地放几个雕塑,而是产生了各种丰富的形态和玩法,带来了新的消费体验。比如公共艺术将购物中心变成了剧场,而数字化技术的介入,更使得公共艺术与商业空间有机融合,促进了消费体验的转型升级……这些都是很值得探讨的现象。

呈现湾区设计发展无限活力

策展人陈湘波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从2006年开始,关山月美术馆即把设计艺术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方向。关山月美术馆一直非常关注设计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作为中国设计大展的历届承办单位,关山月美术馆本次承办大展首次设立的“湾区特展”,内容尤其突出自身“先行先试”的创新性、实验性、先锋性特点,着重呈现湾区本土设计及公共艺术的鲜明特性,大家可以到“湾区特展”中看到湾区发展的无限活力。

“案例”是特别好的策展方法

策展人韩湛宁

(中国版协书籍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本次大展以“案例”为着眼点,是特别好的一个策展方法。因为每个案例都有具体明确的一个目标指向,即是展现设计对某一个产业的推动效应。比如我策展的“海报设计”部分的电影海报,它这两年和中国电影的成长一起,展现中国电影审美的跃迁,这就是设计在推动电影或者影视产业又一有力例证。举办这个大展的过程中,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的优势非常明显,领先性非常明显和强劲。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