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青年丨郑锐:我在互联网上“修盲道”
2022-08-06 09:10
来源: 读特融媒实验室

圳青年丨郑锐:我在互联网上“修盲道”

人工智能朗读:

勇气、梦想、力量……这是青年的模样。

创新、活力、奋斗……这是深圳的模样。

潮涌深圳,深圳青年们怀揣初心,一路坚定。

他们用向上的热忱,担起内心的向往。

他们用躬身的匠心,扬起前行的风帆。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这是深圳的模样,

更是青春的模样。

圳青年,正青春。

奋斗者,正青春。

深圳市委网信办、深圳报业集团联合推出短视频系列专题《青春百年,看我圳青年》

献给每一位坚持发光发热、正青春的你。

“盲人可以爬山,但爬上去干什么?”

“你都看不见了,干嘛还要出去?”

这些质疑的声音,在郑锐的短视频评论区里屡见不鲜。郑锐是一名视障者,一出生就被检测出“牵牛花综合征”,眼底酷似一朵盛开的牵牛花,但这朵艳丽的花却让他的右眼失明,左眼勉强只能看到一些光感。

面对网上的质疑和关心,郑锐拿出手机,拍摄并分享了一段自己抓着扶手爬台阶,慢慢走上山顶的画面。他从容不迫地回复网友:“我虽然看不到,但也想感受一下大自然。走出去了,就没有遗憾。”

视障者也能拍视频

即使郑锐确诊了先天性眼疾,他的家人也从未因他视力不好而为他包办人生。“也许是因为想锻炼我自主生活的能力,为我长大后走上社会做准备。”郑锐说。家人的“放手”让他更愿意去尝试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借助辅助工具,用手机读屏软件,和健全人上一样的学校,并于2007年考到了深圳大学,从此在深圳定居。

在熟悉的地方,郑锐带着盲杖便能独立出门;有机会到别的地方旅游,他也会用心感知身边的变化。但在一些无障碍设施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他仍然感到十分无力:因为电梯里没有语音提示而错过楼层;面对极陡的无障碍坡道走得小心翼翼;在被共享单车占据的盲道上一路跌跌撞撞......

这些亲身体会,郑锐都用一部智能手机拍了下来。

郑锐发布的部分视频。

2020年5月以来,郑锐在互联网上发布了数百条视频,分享他作为视障者的日常生活,并向观众普及无障碍知识——他把自己称为“盲探”。许多网友被他独特的“视角”吸引,但渐渐地,也有人开始质疑:“看不见,为什么还能玩触屏手机?”“你是在摆拍吧?”“你是不是假盲人?”

郑锐起初觉得委屈,憋闷,心里不舒服。但他仔细想了想,分享的初衷不正是为了消除这些大众对视障群体的误解吗?

“盲人小伙行走探险记”“盲人怎么判断多音字”“儿子带盲人爸爸上楼梯,我很慌”......郑锐一人分饰两角讲段子,讲述自己受过的偏见以及遇过的不合理设计,叫网约车、抢红包、“看”电影、玩手机游戏,视频里,经常能听见他爽朗欢快的笑声。

“很多网友发现,原来残障群体也能做很多健全人做的事情,他们从质疑者变成支持者,甚至变成志愿者。”郑锐说。

不被“看不见”束缚。用幽默对抗愤怒,用行动化解焦虑,是郑锐迎接万难的法宝。

能做的不只是“盲人按摩”

如果说郑锐的“副业”是在网上分享生活,那么他的“主业”则是在数字世界里“冲浪”。

2014年,郑锐成为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工程师”,也是一名产品用户体验专家,每天的工作是给互联网产品做无障碍相关的测试体验和用户分析,通过“听”智能设备来查漏补缺,向企业提出无障碍功能优化升级意见。

郑锐演示如何“听”手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一次App的测试中,郑锐听到的只有不断重复的两个字:按钮、按钮、按钮......他无奈地说,很多看似正常运作的App页面上,类似的“无障碍缺陷”数不胜数。当视障人士无法听出含义,他们的无助会被无限放大,“图标设计得再好看也没有办法被用起来。”于是,郑锐通过测试、收集数据、提供反馈,说服企业对产品进行优化。

在办公室以外,郑锐还给不同的企业员工做培训,同时也在帮助更多残障人士稳定就业,IT工程师、剧本杀创作者、心理分析师、法律顾问,在他的指导下,视障者也能在不同领域发光发亮,平等地发挥他们的特长。

郑锐给企业员工培训无障碍相关知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和很多视障者一样,郑锐也曾因为担心大学毕业后没有就业机会,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学盲人按摩。

“这也是一门技能,能让我‘生存’下去。”他顿了顿,说:“这个世界上多了我一个盲人按摩师也许不会有任何改变,但如果有机会能多我一个推动无障碍发展的工程师,可能会让更多人因无障碍而受益。”

在深圳生活了15年,郑锐愈发感受到深圳的活力,以及这座城市对新事物的高接受度。2021年9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正式实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首次提出无障碍城市理念,是全国首部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这让郑锐更有勇气和信心去做现在的事情。

“不让任何一个人在数字世界中掉队,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盲道”通向何方?

2020年10月,央视《本周人物》栏目报道了郑锐的故事,点赞他所做的努力“具有放大的价值”,让“看不见的温度”处处可见。无论是视频分享还是产品测试,郑锐的付出让很多人颠覆认知,也让许多人走出黑暗。

央视报道截图。

“我学会了打字、网购、拍视频,如果没遇到你,我还只能待在家里、只能打电话。”听到其他视障者发来的信息,郑锐的心里总是暖暖的。在网上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后,郑锐收到了不少企业工程师咨询的无障碍相关问题,也有家长询问怎样和有视力障碍的孩子沟通,借着35年里“摸索”出来的经验,他都会毫不犹豫答疑解惑。

谈及自己5岁的儿子辰辰,郑锐的语调也变得轻快起来。他坦言不会刻意跟孩子说自己眼睛不好,但会让孩子来帮他带路、给他描述眼前的景观,在沟通中引导他理解每个人的生活不同,要学会包容和帮助。郑锐笑着说:“他(儿子)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到哪里都会主动牵着我一起走。”

郑锐把自己定位为互联网上的“修盲道者”——如果现实中的盲道铺全了,它能带领视障群体到任何一个他们想去的地方;将健全人和视障者之间的“盲道”修通了,无障碍理念可以取代误解和认知偏差;把互联网上的“盲道”完善了,有需要的群体就能触及智能设备,实现跟科技无缝链接。

他的“盲道”,通往三个方向,更指引一个大方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在采访的尾声,郑锐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愿望:希望通过科技的“加持”,在智能驾驶发展到足够安全可靠的那一天,看不见的他,也能自己开车带家人旅游。

“开在眼底的花”没能让郑锐亲眼看见世界的五彩斑斓,但阻止不了他用五彩斑斓的态度把日子过得灿烂。

联合出品 | 深圳市委网信办 深圳报业集团

联合主办 | 深圳教育局 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

出品人 | 陈寅

总策划 | 丁时照

总统筹 | 唐亚明

总监制 | 蓝岸

监制 | 陈建中

策划 | 甘霖 刘思敏 张颖 赵偲容

撰稿 | 陈苑婷

拍摄 | 杨哲 蒋东晓(见习)

剪辑 | 蒋东晓(见习)

海报 | 林安迪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