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图片深圳 > 

见圳|深圳大学:自带创新自立基因 与特区共成长

2018-05-14 11:16来源:深圳新闻网

【编前语】37年来,深圳经济发展滚滚向前、洪流不息。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断改革和创新,百姓因此受益。现在的深圳,繁华、创新、包容、年轻……这些浮现在你脑海里的“词汇”,背后蕴含着哪些敢闯敢试的故事?深圳人血管里流淌的创新DNA有怎样的生命张力?深圳新闻网推出”见圳“专栏,用小切口和小角度,去发现并揭秘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挖掘时间的精彩沉淀,共同见证深圳大发展的精彩。欢迎你把更多的改革故事和经历分享给我们(电话:83521468,邮箱:xinwenbu@sznews.com )。

深圳大学行政楼(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深圳新闻网5月14日讯(记者 余俐洁 刘彦兰 刘斐斐 实习生 邹加杰 崔酉强 曹雨萱) 深圳大学,一所与特区“深圳”同名的高校,从改革开放之初一路伴随着深圳的发展而成长,创新、改革的基因深植在这所高校之中。

建校35周年,深圳大学(以下简称“深大”)不仅培育了一代代“深大人”,更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巨人网络董事长、脑白金之父史玉柱,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梁光伟……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从深大走向社会,走进人们的视野。

深大注定是一个出故事的地方,学生交费上学制度、革新高校分配制度、鼓励学生勤工俭学……它既典型又特殊,不仅开创了多项中国高教改革先河,成就现代高教制度,它更是30多年来中国改革发展的缩影。


1983年3月27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后海湾桂庙地段,划地1平方公里(即1500亩)为深圳大学校区选址,并成立深圳大学筹备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梁湘任主任委员,周鼎、林江、黄其江、李修宏等任副主任委员(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举全市之力建起特区第一所高校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深圳,在改革的浪潮中迅速崛起。为了解决城市飞速发展与人才支撑乏力的矛盾,在深圳建市的第三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决定,筹办一所这个城市自己的大学。当时深圳财政收入每年1亿多元,市委决定拨款5000万元建设深大。梁湘说:“我们当掉裤子也要建深圳大学!”

1983年1月22日,深圳市正式向广东省提交申请成立深圳大学的报告,同年2月26日,广东省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设深圳大学的请示报告》,不久又发函给深圳市,希望深大“争取1983年开始部分招生”。5月10日,教育部批示:增设深圳大学,设16个专业,1983年部分专业开始招生。从提出申请到获得教育部批示,深大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


1984年2月7日,建校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从1984年起就在学校任教,深圳大学第六任校长章必功回忆起刚建校的情景,不禁感叹到:“深大首任校长是张维,当时还是助教的我明显感受到,他的办校方针就是要把深大办成一个和当时内地高校不一样的大学。学校首先提出来的就是中西贯通、运用为主,就是市场缺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

1983年9月27日,深圳大学成立暨首届开学典礼大会在深圳戏院隆重举行,首任校长张维在开学典礼上致辞。(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建校前的风貌。(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艾志刚

 

深大建筑系师生一笔一笔画出校门口地砖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第一次“南巡”来到成立不久的深圳特区。彼时,生机勃勃的深圳就如同一个大工地,而深大也才刚刚破土兴建。在前往蛇口视察的车上,邓小平问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深圳大学什么时候能够在这里上课?”梁湘回答:“就在今年9月份新学期。” 梁湘指着南山后海湾一片空地对他说:“我们将在这里建深圳大学,今年秋就在这里上课。”

“当时整个深圳的建设都还在起步阶段,那时候的深大周围全都是农田、荔枝树,面对南边是大海,再过去是边防前线。”谈起初次与深大见面的样子,艾志刚的回忆一下被拉回到1983年年底,正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读研的他跟随老师们到深大做校园规划,“当时深大只建成一栋楼,其他楼都在图纸上面做规划。”

1984年,研究生毕业后,艾志刚按清华大学援建计划分配来到深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执教,成为首批深大老师。 “我记得深大1983年招的第一批学生,当时我们还没有校舍,也没有老师,就把所有的新生集中起来学了一年外语。等到了1984年才有校舍、老师,才正式开始上课。” 为了解决学生上课需求,深大老师边上课边带着学生做校园设计。

深大第一期工程近6万平方米建筑和100公顷的校园规划,从破土动工到交付使用只用了7个月,后被邓小平称赞具备“深圳速度”。作为深大创校的建设者之一,艾志刚感慨道,“深大建筑系是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院系,很多老师与学生都参与了校园的建设与设计。正门口地面上铺设的砖块也是我当年一笔笔画出来的。这里每一块砖的设计,每一个湖的命名都是我们当年奋斗的记忆!”


教学楼落成。(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2005年8月,深圳大学建筑群当选为“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创新自立的养分渗透进“荔园”每一寸土壤

尊重自然、崇尚自主的深大校园还保留当年的荔枝树,每年在荔枝成熟的季节会举办全国高校中唯一的荔枝节,深大也被冠以“荔园”的美称,在这里,创新的养分渗透进“园”里的每一寸土壤。

其中,最为外界所知的是深大的勤工俭学:学生自办洗衣厂,去宾馆、餐厅揽活;自创的学生实验银行在1987年初深圳市金融机构检查评比中名列全市13家银行中第4名。


 

1984年,深圳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行能力资格制、岗位责任制。(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84级深大校友李亚轩

 

“我当时就觉得毕业后不包分配,可以自由选择职业非常好。”因为这个创新举措,1984年,来自肇庆的李亚轩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深大就读法律。回顾大学生涯,李亚轩坦言,自己不仅收获专业的知识,更塑造了自己创新和务实求真的品质,“我觉得深大给我们架构了很好的价值观,让我拥有一种独立、创新精神。‘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也深入到我日后的工作中,当我遇到没有先例的事情,我有能力通过现行的法律规定去创新、开拓。”

“我们的同学绝大多数人都选择留在深圳,也融入到深圳的各个行业中。”已身为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李亚轩如是说。带着“三自”精神从深大校门出来,自信的“深大人”更多选择留在深圳,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与这座城市共同探索、拼搏、创新。


1984年,深圳大学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并在全国率先实行学生交费上学制度。(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深大第六任校长章必功

 

学生是最宝贵的财富

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加快了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开始以建设国际化城市为目标。“当时深大提出要回归国内的教育主流。为什么有这个决定?主要是深圳发展方向转变了。”章必功坦言,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对学生严格管理”成了重要手段之一,但结果却造成深大一方面向高水平迈步,一方面社会声望在下滑。(不通顺,不容易理解)

为扭转这一局面,2005年上任的章必功提出要密切师生关系,深大校长信箱应运而生,它也成了学子们的“宝地”。他透露设计信箱之初的小心思,“校长信箱有个巧妙的设计,可以选择公开性或者不公开。”对每封来信必亲自回复,能亲自解决的必亲自解决,关系到学校部门职责的必亲自转发,多年来章必功回复的邮件多达58000封。

校长信箱的传统在深大校园继承发扬,深大现任校长李清泉从今年起,更增添了校长午餐会,“深大有着民主、包容、宽松的校园氛围。除了网上跟学生互动,我认为还要面对面的互动,所以每个月我都跟近三十个同学一起吃午饭,面对面的交流。”

民主、包容、对学生之尊重等校风影响了一届届深大学子,在深大经济学院就读的大二学生刘晓如感触颇深,“深大确实是很民主,大家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发邮件到校长信箱,校长他都会一封一封地去回复,这样的校长给人感觉很亲切。”


深大校长李清泉

 

契合城市发展需求 “接地气”学科相继开启

拥有医学专业一直被看作一所大学甚至是一个城市实力的象征,顺应深圳社会发展,2009年9月10日,深圳大学医学院正式揭牌与开学,随后深大相继开启不同学科。

“深大一方面要继承学校好的传统,不断地发扬光大。另外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深圳的需要制定新的发展路径,不断完善我们的学科体系、培养体系,形成全面服务深圳的综合大学优势。” 李清泉始终坚定深大发展的方向。

2012年,深大确定了办学定位和目标——十年内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前50名,成为一所与深圳特区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刚接任深大校长一职的李清泉意识到,深大正面临着科研能力弱的“内忧”和深圳市准备高水平创建一批新型大学的“外患”,他说,“深大如不能从特区高等教育的‘独子’变成‘长子’,便只能沦为‘弃子’。”于是,深大率先在全国的地方性高校中开始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深大校园景色(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深大30多的发展,短期内在学术上与北大、清华无法抗衡,它更重要的任务是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它面对的,是一个正快速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对高校培育高层次人才及产出高科技成果提出的要求。为满足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李清泉提出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面作调整,增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造具有深大特色的“双创教育”。

当“民主”与“创新”深入教学日常,深大学生身上有一种敢于尝试,且不惧失败的劲头。作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地处“中国创业之都”的深大,不仅为学生举办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每年还为他们提供上千万元的创新创业经费,目前创业园已孵化学生创业企业183家,其中5家市值过亿元,培养了马化腾等一批全球闻名的商界领袖,其毕业生财富合计高达3082亿,可谓“富可敌省”。


深大校园景色(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立足深圳本土 深大是特区一张靓丽名片

2013年9月13日,深圳大学在该校体育场举行建校30周年庆典暨2013年开学典礼,时任市委书记王荣出席典礼,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深圳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王荣说,30年来,深圳大学与深圳特区一道,怀抱梦想,艰苦创业,不仅在筹办招生和校园建设上创造了“深圳速度”,而且在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创造了许多的全国“第一”,为深圳和国家建设发展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深圳大学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正是“深圳奇迹”的精彩缩影。

经过30多年发展,深圳高等教育从“一枝独秀”到目前已拥有13所高校,带着独立创新DNA的深大依旧是深圳特区一张亮丽的名片。为平衡建设高水平大学与社会责任间的矛盾,深大一方面尽力保障本土生源,一方面通过协助筹建深圳技术大学扩大深圳本土招生规模,减少深大的招生压力。2012年9月至今,深大先后出台200多项改革举措,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本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开办各具特色的创新实验班,探索培养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组建地方高校UOOC联盟,带动、引领教育教学方法、理念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深大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深大2017年迎新晚会(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李清泉说,“未来大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不断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本身的一些基础和优势,结合在和兄弟院校竞争当中的一些态势,来调整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的模式等,最终要能够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竞争力,能够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深大校园景色(资料图片,由深圳大学提供)

 

在2017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深大位列第76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1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我希望在我的任期里能够把深圳大学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希望这所学校,能够成为这个城市一个亮丽的名片。”李清泉如是说。

[责任编辑:何畅]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