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 购物中心的坚守与重生
2020-02-13 11:10
来源: 中国商报

疫情当前 购物中心的坚守与重生

人工智能朗读:

中国商报2020年2月5日讯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人在本是消费旺季的春节期间选择待在家里。然而市民“闭门不出”难以产生消费,零售企业面临着租金压力。如何活下去成为了零售行业当前最现实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责任与坚守

疫情的出现对于购物中心企业而言可谓是致命一击。“对企业和商家的影响肯定大,但当前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企业自身的防控管理。”秀水街总经理胡文莉表示。

自疫情发生以来,传统零售业从业人员一直奔波在一线。据胡文莉介绍,疫情发生后,秀水街紧急召集人员进行电话会议,部署抗击疫情相关防控措施。核实商户、导购、员工的位置信息和健康情况,实施全方位、高频次的消毒新风通风方案,并进行员工防疫知识培训。

北京侨福芳草地方面表示,对于商场的出入口、电梯扶手、电梯轿厢、停车场等公共区域实施了定时消毒工作,全力营造健康、安全的公共环境。工作人员均佩戴口罩,并每日定时测量体温。

北京坊则建立起了企业防控工作责任制度,严格落实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经营场所卫生保洁制度、设备设施消毒制度、食材采购检疫制度。

疫情期间,为了满足顾客所需,佳和商业旗下商超积极组织好重点商品货源,保障蔬菜、水果等民生商品的供应。佳和商业总经理王振军告诉记者,企业在特殊时期一定要严把质量关,绝不涨价,这是一种责任。

企业有责任,商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佳和商业的商户谢忠伟每天自愿为员工制作350碗瓦罐汤。谢忠伟表示:“作为一名商户,我们也希望能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为疫情防控尽自己的一份力。”

作为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购物中心除了做好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之外,缩短营业时间和闭店也能减少顾客相互接触,对防控疫情具有重要意义。为配合防控工作的整体部署要求,上海K11、侨福芳草地等企业分别调整营业时间,避免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秀水街、砂之船等企业则宣布推迟开市时间。

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上述企业在微信公众号推送调整营业时间的消息后,很多消费者都在评论处为企业点赞。

行业困境显现

在零售企业坚守的同时,一些困难也随之而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百货店、大卖场、购物中心等线下实体零售业的生存将变得更加艰难。

胡文莉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疫情主要影响社交性需求。对购物中心餐饮娱乐板块会造成较大的冲击,餐饮娱乐占比越高,受到的冲击也就越大。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如果疫情持续,品牌关店、裁员都是有可能的。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疫情还处于上升期,何时迎来拐点尚未可知。赖阳认为,至少在短期内还是会影响购物中心企业近两个月的销售业绩。

面对疫情,购物中心主动降租免租来帮助品牌商渡过难关。记者了解到,全国近千家购物中心主动减租。万达集团对全国323家购物中心实行从1月25日至2月29日,为期36天的租金及物业费全免政策;秀水街对商户减租一个月;佳和商业将免除租赁、联营商户在大年初一至恢复正常营业之前的全部租金;宝龙商业旗下45个购物中心的商户大年初一至初九的租金减半。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除了购物中心给租户免租之外,街铺(尤其国企业主)也应该参与其中。免租的日期长短还是要看企业自身的实力,对二房东来说,可能会比较困难。

随着疫情的蔓延,各大商场除了主动降租免租之外,还积极参与防控物资捐赠。

佳和商业表示,通过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红十字会向巨野县新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捐赠10万余元的医疗用品,用于巨野县新冠状病毒的防护工作,共抗疫情。

“企业还是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攀比。对品牌商以及消费者来说,也不能据此来判断一个商场的好坏、爱国程度等。”业内人士表示。

购物中心减租终究只是应急之举,未来如何开源才是重点。赖阳表示,品牌商的重心还是要回归到如何在逆境中创造销售机会。

加速创新变革

疫情之下,无客流只是暂时的,人们终将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不可否认,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9年的金融危机,每次重大事件都会对社会产生新的变革,同时会加速消费习惯的改变。

“在疫情减轻之后,购物中心的客流量或将实现快速反弹”。赖阳认为,购物中心已从零售为重慢慢转变为体验为王,而体验业态成了线下消费的刚需。经过此次疫情,购物中心将更多地向沉浸式体验消费转化。

对于购物中心来说,减免租金也不是长期办法。业内人士表示,深入销售一线,与商户共进退,共担商业风险,是购物中心的长期生存之道。

此外,胡文莉表示,疫情过后,商场的物业管理和卫生标准都应升级,并且要做到透明化。而购物中心在以后举办营销活动时,也需要注意人群聚集所产生的卫生及安全隐患等。

针对此次疫情给传统零售企业带来的影响,赖阳表示,除了业主的房租租金减免以外,后续各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很重要,比如在税收减免、信贷政策方面的扶持等。(记者陈晴)


[编辑:方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