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朋生:教师,如何做到既有幸福感又有成就感?
2018-12-19 09:25
来源: 深圳新闻网

肖朋生:教师,如何做到既有幸福感又有成就感?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12月19日讯  抛开外界市侩,作为教师,如何调节内外因素,搭建幸福之桥?如何激发内外动力,铺拓成就之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探索构建和谐健康的平衡面

无论你是什么职业,都有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一个平衡面,只是不同职业不同人的舞台平面大小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舞台平衡面都需要“一些支柱”来支撑,而这些“支柱”的高点要能够和谐的构成一个平衡面,而且这个平衡面处于恰当的角度,你的人生舞台才能健稳,否则,你就会从舞台上滑下去,失去自己的一席之地,更不用说大展身手,有一番成就。

作为教师,支撑我们生活与工作的舞台平衡面的“支柱”是哪些呢?主要是看能够让我们赖以生活与工作“供给侧”是什么,我想,大概应该包括家庭建设、健康闲乐、学生基础、学校环境、专业成长、教育业绩、家长期盼和学校要求等方面。如果这些“支柱”能够一般高,那是最中庸的状态,但那不是最理想的,它们一定有区别,有高低,只是我们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节好各支柱的高度,让其在一个合适的高度差内运行,保证你在其自然构成的平衡面内前行和施展。人生就像一首优美的舞曲,音调、音色、音品和音符都要在一个和谐的统一的范畴内,虽然时而跌宕,却始终奋进。

如果把上述八个“支柱”分别用1到8(不一定按顺序对应)表示,那么:

图一,显然,支柱6、7和8太高了,不能与其它支柱构成一个平面,也就是一个不和谐不健康的舞台,你就需要调节;

图二,都可以构成一个舞台平面,但梯度太大,要站稳并施展很费力且不安全,也会出问题,也需要调整;

图三,所有的支柱一般高,当属中庸,但是,没有侧重,没有突出,也只能平平淡淡,随遇而安,也要调整;

图四,所有的支柱构成的平面在15度左右,比较理想,既和谐,也健康,又安全,还有重点,只要时间足够,同样可以达到期望的高度,一定会既有幸福感又有成就感。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好这个理想的和谐健康的平面呢?我想,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有足够充分的认识:

一是我能干啥?我是否可以去做公务员?是否能去开公司?是否能去做生意赚大钱?等等,如果没有机会,或者也不擅长,又选择了师范和教师,那就一心一意,无愧初心;

二是在哪里干?有些教师总觉得自己在现在学校或被埋没,或压力大,或缺乏成就感,总认为别的学校更好,但是,你要知道,在下班高峰时段,当你走一条路堵车时,会想到选择其他路,须不知高峰段没有不赌的路,其它的路段甚至更堵,学校也一样,你在本校觉得不满意,不开心,可能到其他学校会遇有更多的麻烦和忧心,校长、同事、学生和环境并不一定是你想象的那么美好和顺意,所以,珍惜现在,做好自己,是最好的选择;

三是干什么?当你确认自己选定了教师,融入到学校之后,你就必须要与学校(校长)有共同的愿景——创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还要有共同的行动——履行教育教学的责任义务。而且是自觉自愿,心甘情愿,苦中寻乐,越干越乐,忧郁何有?犹豫何必?

四是怎么干?做教师,首先要有成长规划,一年计划,五年规划,中长期规划,另外,需要有成长目标——做学习型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做特色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和做反思型教师,步步为营,步步“精心”,何来疲惫?何无动力?

五是如何干好?我认为从两个方面去做,1、认准优势,发挥擅长,以长补短,才能成为有色彩(特色和精彩)的教师;2、要学会用哲学原理(认识论和方法论)去理解教育和从事教育,才会不厌倦教育,才会探寻到教育规律,最终成就为一个忙而不乱和视野高远的有尊严的令人敬仰的教育贤者。

二、探索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做教育

关于哲学,我学得也不深不精。但我知道,哲学的本意就是爱和智慧。我也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也是世界客体之一,所以对人的认识和如何改造人,也应该是教育的哲学命题和范畴,因此,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看待教育、研究教育及革新教育,应该成为教育人和教育领域的共识和行动,我也知道,古今中外,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教育家,首先就是哲学家,他们用哲学理论去引领办学,优化教育和因材施教,他们用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理论为指导,以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为准则,在教育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的内容由此而不断地扩展和加深,探寻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规律。

辩证法有三大定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对待人的教育上,我认为,人的本性既有性本善的一面,也有性本惰(暂不说为恶)的一面,两者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有时以善为主,有时以惰为盛,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教育的目标就是强善克惰,通过实践行动,让孩子们去惰为勤,化恶为善;人的良好品质和习惯是从小事养成的,好的小习惯成就大事业,坏的小习惯毁人终身,这就是量变质变规律;人的成长并非一教而成,好的习惯不是一教而会,坏的毛病也不是一惩而改,总是有一个反复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育人要懂得“静等花开”……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乏哲学思维,如“为政以德”,认为德育是衡量人的首要标准,是教育的主要矛盾,毛主席说“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所以,学校再怎么重视德育都不为过。孔子还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要求教师认识和抓住学生学习时求知与表达、思考与引发的矛盾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哲学理念,“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也是孔子承认人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因材施教。教学如此,育人亦然。

陶行知先生认为,不行不知,先行后知,强调“生活即教育”,即在实践和行动中进行教育,从体验中获得真知和规则及标准,反过来再指导行为,也就是“行—知—行”,与毛主席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哲学思想如出一辙,也强调“知行合一”,只“知”不“行”,不是教育,教育和教学都要强调“做中学”,比如,我们开展国学传统文化学习,如果没有小近行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支撑,只会在课堂和舞台上呤颂与表演,永远是只有表面没有本质改善,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效果。

所以,教师如果有了哲学的认识和高度,就有了教育的境界和方法,还何困之有?何惑之存?

三、探索做有规划有研究有色彩的教师

教师,要想有所成就,不能只是一腔热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要有规划,五年的,十年的。做规划时,要明白自己优势是什么,自己擅长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自己的现状如何,自己目标是啥,还要明白自己的成长规划对自己的专业进步,对家庭的和睦温润和对学校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源泉动力。

之所以要规划,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有色彩(特色和精彩)的教师,我认为应该从五个方面追求:

1、做学习型教师

(1)自觉主动学习新时代教育和教师的要求,提高对新时代教育发展和教师责任的认识;

(2)自觉主动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前缘知识和教法知识,提高驾驭教育和精准教学的现代能力;

(3)自觉主动学习外延书籍、专业杂志、他校特色,从而丰华自己、丰满自己、丰塑自己。

2、做研究型教师

(1)作为教师,要研究“如何设计好每一个教案、学案和课件”,上学生喜欢的课;

(2)作为教师,要研究“如何进行分层和因材施教”,上“适合”学生的课;

(3)作为教师,要研究“如何让'生'动课堂更加高质有效”,上“生”动的优质课;

(4)作为教师,要研究“如何提高学困生兴趣和提升学优生成绩”,上“涨成绩”的备考课。

(5)作为教师,要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和创新思维运用到课堂与社团”,上“有创意”的现代课。

3、做合作型教师

(1)教师,要善于与科组成员合作,集体备课,互学互助,合作课题;

(2)教师,要善于与他组教师合作,探究知识,研究方法,合作活动;

(3)教师,要善于与班主任合作,共建班风,推强拉弱,合作育人;

(4)教师,要善于与外区和外校同行合作,听课评课,或聆或与,合作共进;

(5)教师,要积极主动承担学校第二课堂和社团建设,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编写自己的“校本课程”或“社团课程”,为学校的“科技节”、“学校文化”及其它重大活动等贡献力与智。

4、做特色型教师

(1)作为教师,要有自己对教育和教师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己风格、学生喜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特色,让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活力。

(2)老教师要梳理,青年教师要规划,勇于创建和参与校级或市区级名师工作室工作,勇于交流,勇于展示,勇于优秀。

5、做反思型教师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不断反思,才能成长,才能成熟,教师不仅要“思且行”,还要“行后思”,善于把教学过程中的得悟、失悟和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警醒自己、鞭策自己和再造自己,鼓励多发表文章和编写专著。

我有幸听了一场深圳市年度教师的巡回演讲,其中一个老师讲到自己的幸福成长过程时,展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教学理念——CREATE教学理念,如图,她的所有课堂充现了激趣、阅读、情感、活动、思维和探索等六大环节,彰显特色,成就精英,当你达到如此境界时,幸福感和成就感就会水到渠成,虽然不求人人成精英,但愿人人有特色。

四、探索培养有道德会思维的学生

教师成就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培养更好的学生,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好学生呢?我认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点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1、培养有道德的学生

我记得有一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去年因为有科技发明成果被评为小院士,但是,他的母亲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打工者,所以,他获奖后的感言是:我的母亲不配做我的母亲,因为她没有文化!是无知吗?不是,是无德!这样的孩子将来会对家庭感恩?会对国家报效?会对社会回馈?大家一定要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才比一个只有道德的庸才更可怕!

所以,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不要仅仅只盯着科技创新、发明创造和分数排名,还是要抓品德和习惯的培养,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磨刀”就是德育,有好德育,就有正能量。而且,社会道德风尚要从小孩抓起,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事抓起,引导孩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让孩子在外是好公民,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儿女是教师的责任和学校的任务。

2、培养会思维的学生

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学校和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了,“授人以鱼”已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要求了,只有“授人以渔”才是现代教师和课堂的必由之路。所谓“授人以渔”就是给学生思维,用一个思维启发另一个思维的教学理念,让举一反三和质疑探究成为课堂常态,让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乐趣。思维是学生忘记老师所教知识之后剩下的终身有用的技能方法,思维就像催化剂,就像核反应,能够激发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新的能量的“渔”。所以,教师的课堂,必须是思维的课堂,教学的最高理念就是“思维侧”教学理念(突出和侧重思维启迪、思维训练和思维引导及思维创新)。

当然,思维侧理念能成就思维侧教师,思维侧教师能成就思维侧课堂,思维侧课堂能成就思维侧学生。

而且,思维侧课堂的设计必须是问题导向的、问题探究的、问题递进的、问题发现的、问题启发的、问题猜想的、问题推理的、问题判断的、问题质疑的、问题激趣的、问题归结的……

总之,教师如果能够培养出既有道德又会思维的学生,才是国之所需,生之所幸,己之所德,此乃福功双全也。(通讯员 肖朋生

图文作者:肖朋生,育才教育集团龙珠学校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本文为作者原创,不代表本网观点)


[编辑:曹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