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留学到大众留学:捷径还是苦途?留下还是回来?
2017-11-16 14:46
来源: 半月谈

从精英留学到大众留学:捷径还是苦途?留下还是回来?

人工智能朗读:

 

从精英留学到大众留学:捷径还是苦途?留下还是回来?

资料图: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中国留学生。 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编者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从中小学生到博士生,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留学大军不断壮大。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达36.2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目前我国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人才在保持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成归国。新形势下,留学也呈现出新态势。

新“留洋”故事

——留学新观察之一

出国留学,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非母语的学业考核,更要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文化。与我们眼中的以往留学生活相比,新一代留学生们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多名身份不同、目的各异的留学生,向半月谈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新“留洋”故事。

捷径?是另一种方式的选择

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夏天本科就读于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大三时她决定出国读研。和所有“出国党”一样,从决定出国到拿到offer的400多天里,夏天经历了申请、考试、各种文书准备、专业选择、多次被拒、择校等各个环节。

“那段时间,没日没夜泡图书馆,都内分泌失调了,大把掉头发。”夏天说,她的目标很明确,决定去英国的时候就直接锁定了前五的学校,如果申请不到就继续在国内读研。

“其实当时也有过动摇,留学真的不是捷径,而是苦途。在得知自己有保研资格后,经过权衡还是决定继续前行。”夏天说,想感受世界一流名校的学术氛围,也想借出国提升一下自己能力,开阔眼界。

夏天的路径,是我们印象中最顺遂正统的一种留学。社会的发展,让留学路径更加百花齐放。

“在很多人眼中,我就是那一类高考失利才选择出国的人,而且上了一个国外二流学校。”正在澳大利亚读大学的王君说,其实自己不过是把留学当成高考外的另一条通往别处的桥罢了。

2015年高考失利的王君没有选择复读,“与其同样的事情再经历一次,还不如选择另外一条路走”。在同学看来,王君走了一条“捷径”,但这条路也并不轻松。“申请国外大学的那段时间,像又经历了一场‘高考’。”王君说。

“如果出国是为了逃避高考,或者是跟风,还是趁早放弃此念头。”王君说,大部分出国的学生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风光,很多改变会让你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思考,要能hold得住寂寞,更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调试能力。

与出国读大学不同,由于有家人的协助和支持,高中生小彭的感受更多的是新奇与憧憬。

今年16岁的小彭,初中毕业前三四个月就开始准备出国上高中。当他的同学们都在忙碌准备复习迎接中考的时候,他和家人则忙碌于挑选留学中介机构、选择去哪个国家、准备资料去公证、递交申请、办理签证等。

2016年,他到了加拿大。计划在加拿大读完高中和大学的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上加拿大的高中,申请到一所商科好一点的大学。在小彭所就读的加拿大高中里,像他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大约有四五十人,一年下来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几十万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人的父母都经商。小彭说,不好好学习、乱花父母钱的学生是有的,但那是少数。

跳出舒适区自寻苦途的“高龄”留学生黄茜算是个另类。供职于华南地区一家大型主流媒体的她在工作8年后,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教育学硕士。

“出国是因为我感到自己真的需要充电了。”黄茜说。自从参加工作,一直都在做教育新闻报道,工作8年间她几乎跑遍了广州的大学、中学和小学。年复一年,黄茜发现自己采访、写稿越来越熟练,却也越来越疲惫。

求学的一年,在与来自世界各地同学们的交流中,黄茜看到了“更大的图画”,在全世界教育发展的全景中重新认识了中国教育的地位、成绩和不足,她觉得“累,但也充实”。

山东孚泽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汪静峰说,近几年,出国留学日趋大众化。在本世纪初,送孩子出国留学还是一种少数家庭才能考虑的“奢侈品”,如今,更多的普通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教育。

《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计划留学人群主要集中在就读本科及以上阶段,占比达70%。其中,正在就读本科的人群占52%,就读本科以上阶段占5%,已毕业人群占13%。

[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