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成功人士,那又怎么样?
2017-09-29 09:13
来源: 南方教育时报

做不了成功人士,那又怎么样?

人工智能朗读:
 

□ Eris

最近有媒体报道说90后都已经是中年人了,很多朋友跟着一起凄凄惨惨戚戚,半是自嘲,半是承认一个事实:我们的内心都已经不再年轻,不再无所顾虑。

开学后,由于Stern MBA疯狂的日程表和高大上的宴会活动,朋友竟然开始说羡慕我是“精英”了。但在我等待offer的那段日子里,曾经心理非常不平衡。我恨自己年纪渐长;恨自己作为一个女生没有太多选择;恨自己想要的太多,但又没法不那么贪心。

而放眼望去,每个人看上去都比我离世俗意义的成功更近。他们都有some where to go,而我似乎只是在原地踏步,给自己喊一些带有“理想”“自由”的空洞口号,可内心并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我怕我人生中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然而我身在其中不自知,以为好时光还在前面。

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小孩,是因为我发觉长辈已经老了。我外婆喜欢学英语,前几天我喝抹茶加了椰糖,很开心,就教她coconut sugar。先教coconut,她知道可可,我说:可可加上nut就是椰子。但是不管我怎么教她,她始终坚持:可可,饮料,可可饮料……

外婆是一个无论何时都很体面的老知识分子,中学时带她到学校去,老师都说她“腹有诗书气自华”。四年级时她逗我教她英语,其实是为了让我复习。当时的我一板一眼地教她,还很得意。而现在她再问我英语,我还是会教她,只是要重复好多次。隔几个月,我微信上还会收到相同的问题。现在的她依然优雅美丽,但她的智慧被时间一点一点地夺走了。

而我有一天也会像外婆那样老去,失去本来的体力和智力,只能无助地等待别人的帮助。这让我觉得很可怕。

很多人都把人生比作一个旅程。旅行时,有的人把预算花在衣食住行上,不能委屈了肉体;有人宁可做背包客,把预算留给各种新鲜刺激的游乐项目。无论是哪种,每次旅行你真正能够带走的,只是那段时间中你的个人经验。

人生是短暂的,最珍贵的资源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而人生和旅行一样,唯一重要的是你主观经历的事件、情感、和感官体验。如果用这种思路去想人生的话,短短七八十年的时间,有的人可能走遍了世界,有的人从出生到死都是停留在一个地方;有的人完成了百人斩的成就,有的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有……这就像一个有分支的沙盘游戏,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决定了你会有什么样的体验。而最终,没有人有资格评价你的一生到底有没有价值,只有你自己才明白你这一生过得到底值还是不值,有没有浪费光阴。

昨晚和21岁就读上MBA的印度小哥Aman谈心,问起他21岁时的心态是什么样的?他说他一心只想工作的事,如何申请、如何面试,根本没有心思享受青春。回想我21岁,第一次出国独自生活,在墨尔本度过了生日,在对新环境的新鲜感中不断探索和试错,迷茫又兴奋。再看看Aman,23岁做banking,26岁做executive,30岁上福布斯,这样的节奏简直不叫青春。

并不是说一定要卯足劲头往上爬,成为人生赢家,才算没有浪费人生。而是你难得来人间一趟,你会想把它浪费在那些不美好、也不能让你快乐的事物上吗?

人生体验是非常私人化的。在这趟旅程里,我们可以做任何事——只要你能承受结果。想到这一点时,我反而释然了。在那么多评判维度里,在某一个维度的上升,也许换一个角度看只是在来回转圈。你引以为豪的资历,也许在另一个群体的眼里,反而是无法融入的把柄。那么何必执着于“上升”呢?在你的游戏里,你才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同时,我们都会认可一些所谓普世的东西:自由,平等,善良,财富,爱……但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价值观区别,不在于认可的是什么,而在于认可的优先级。在金钱和友情之间,孰轻孰重?在自由和婚姻之间,孰轻孰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根据自己的优先级作出选择。那么选择什么,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开学选课时,我提到对一门Innovation and Design很感兴趣。学长说,选那干嘛?你每门课都是交了钱的,上点有用的课才是。我说,可是我就是好奇啊!你看,有的人选择效率,有的人选择好奇心,这并不矛盾,我们的轨迹还不是会交叉在这里,又会无限延伸开去。

回头看看,我已经看过五大洲的风景,收集了三大盒徽章,完成了好几个儿时的梦想。那些时光不能说无忧无虑,但的确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日子。它就像压箱底的宝藏,让我无论遇到什么,都有经历过美好的底气。

总之,我现在已经不那么害怕了。

作者本科阶段游学五大洲,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今年被纽约大学商业管理与电影制作双学位录取

[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