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情节照进现实 哈工大(深圳)团队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光波)动态传播,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4-04-26 09:09
来源: 深圳商报

《三体》情节照进现实 哈工大(深圳)团队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光波)动态传播,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4月26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通讯员 谢梁晖)在著名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主人公意外掌握了一种特殊的电磁信号传输方法,于是她用太阳作为信号放大器,以“恒星级”的传输功率向宇宙打出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招呼”。这种操作是否真的存在可行性?近期,哈工大深圳校区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教授袁丁的合作成果给出了初步的答案。

日前,袁丁及其合作研究者利用全球先进空间太阳望远镜——太阳动力学天文台,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光)的动态传播,相关成果以《具备时间分辨率的太阳日冕中磁流体动力学波棱镜效应》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该成果第一作者为四川师范大学博士周新平,通讯作者为袁丁和云南天文台研究员申远灯。他们证实太阳日冕的特殊结构可作为电磁信号的放大器,太阳、行星等大型天体可作为电磁信号的放大器,实现星际间通讯或者能量传输。

袁丁团队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太阳耀斑爆发触发了大尺度的磁流体动力学波,波前以太阳耀斑为中心往四周扩散传播,磁流体动力学波途径过了一个巨大的冕洞——日冕中温度低、等离子体密度低、磁场强度低的区域,在空间太阳望远镜的极紫外波段辐射弱,所以称为冕洞。而冕洞则充当了“凸透镜”的角色,磁流体动力学波从由四周扩散变为向焦点逐渐聚焦。据测量,该磁流体动力学波经过聚焦后,波动的振幅增加了3倍,所携带的能量流提升了7倍,这表明这种现象具备能量聚焦的效应。

星际战舰的电磁盾技术、地球的磁场等结构能有效地屏蔽太空中带电粒子,让带电粒子“绕开”星际战舰或地球,减少对人类和生命的伤害。由哈工大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设的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开展空间磁环境和空间等离子体环境等相关系统的研究。袁丁团队的研究可为“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数值模型基础。

[编辑:陈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