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探源工程重要收获 2021年发现白田山遗址
2024-04-11 07:54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岭南探源工程重要收获 2021年发现白田山遗址

人工智能朗读:

白田山遗址发掘现场。 (深圳特区报记者 莫荣宝 摄)

深圳新闻网2024年4月1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深圳考古”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考古调查工作早在2021年就已启动。本报记者曾于2022年6月,以《深圳考古新成果——深汕合作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为题报道了“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古调查(2021-2022年度)成果展”。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21年底启动了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古调查工作(2021-2022年度),组织专业队伍对深汕特别合作区进行了全面踏查,同时开展了明清古窑址专项调查。经过近3个月的田野调查,考古队在合作区新发现、探明或测绘:先秦遗址4处、遗物点28处、古建筑9处、古墓葬279处、明清窑址5处(含三普登记点1处)、近现代史迹、革命文物2处、古村寨8处、古驿道4段、碑刻13通。

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深汕特别合作区范围内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5处,包括东周遗址1处、明清窑址3处、明代古驿道1处、明清古寨3处。深汕特别合作区内最早的历史遗存只能追溯到春秋时期。时任鹅埠、小漠两镇考古队负责人、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赵冰竹曾告诉记者:“此次调查时,我们又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历史时期遗存。最为珍贵的是,首次在合作区发现了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这将合作区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年代上限提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新发现了白田山、新厝、秋塘等商周时期遗址,这些重要遗址的发现意味着商周时期已经有较大规模的人类群体在这里生产生活。”

早在2021年,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已经发现了白田山遗址的存在。2023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田山遗址1、2号岗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

白田山遗址面积约为557200平方米,发现遗物时代主要集中在商周时期,部分遗物年代接近新石器时代晚期。

杨荣昌告诉记者,城市考古工作往往与城市建设相伴生。上世纪80、90年代,深圳考古配合特区城市建设,进行了无数次抢救性考古发掘,由此奠定了深圳考古、深圳文博事业的基石。曾获“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咸头岭等遗址的发掘,为深圳考古赢得了荣誉。但随着深圳城市建设进入“完善期”,“深圳考古”的发掘空间也越来越小。如今,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如火如荼,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深圳考古事业新的增长点,“深圳考古”在这片土地上将“大有可为”。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军说:“白田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粤东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乃至广东地区青铜时代的演进发展和原始瓷的发展传播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广东省文物局组织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又一重要收获,也是深圳考古继屋背岭商时期遗址后商周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下一步,将继续对出土文物进行系统整理、修复和研究,择机举办专题展览,较为完整地展现白田山遗址全貌。此外,深汕特别合作区历史、考古资源丰富,未来,中心将积极挖掘古代遗存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将拓宽视野,以合作区新发现与研究为纽带,联结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平原两个地理单元,推动珠江三角洲与粤东平原早期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学术研究。”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