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个关键词看毕业生眼中的港中大(深圳)
2024-04-04 13:16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从4个关键词看毕业生眼中的港中大(深圳)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4月4日讯(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2024年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十周年,3月该校举办了首届校友返校日。活动当天,共吸引超70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回到神仙湖畔,共贺学校建校十周年。大学时光是人生最璀璨的年华,是成长中最为关键的黄金时期。在这美好而闪亮的岁月里,最有意义的收获不是毕业后的一纸文凭,而是青春活力和理想激情。那么在毕业生眼中,这所年轻的大学意义何为?记者通过采访,找到了4个关键词。

(图片由学校提供)

关键词一:眼界

万玮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因优异的高考成绩,2014年入学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她称第一届313名本科生是港中大(深圳)的“天使投资人”。谈及投资收益时,万玮表示“赚到了”。

“我跟港中大(深圳)的缘分不浅:她第一年在江浙沪招生,我第一次选择离家这么远的城市读书。”万玮说,“看到大学简介,其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吸引我。于是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大学为数不多的信息,被徐校长的育人理念打动。于是,18岁的我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四年“入股”港中大(深圳),万玮从未后悔。“这四年,学校变化很大:从没有宿舍楼,到书院设备齐全;从空空如也的校园到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陆续投入使用。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本科期间,万玮分别赴哥本哈根商学院和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换学习,这是港中大(深圳)带给她的“眼界”。“高中阶段的我专注于考试、书本,大学阶段的我对世界文化、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国际交流,我认识了十几个国家不同背景的同学。从一开始胆怯地不敢说话,到放开心结勇于尝试,我的眼界不同了。”

万玮本科毕业后回到了上海,在一家外企工作。2021年,带着对深圳创新活力氛围的偏爱,她又回来了。“毕业6年了,依然记得徐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话:年轻人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选择港中大(深圳)始于偶然,但这份偶然成就了我成长中的每一份必然。”

关键词二:探索

马源,港中大(深圳)生物信息学专业大四学生,目前拿到了哈佛大学两个硕士专业的offer。“同一学校的几位毕业生,同时拿到两个offer的并不常见,但对港中大(深圳)的毕业生来,是特例。因为我们学校在常青藤的声誉很好。”马源笑着对记者说。

进入大学前,马源以为大学老师就是上上课,对学生课外成长关心甚少。但港中大(深圳)的教学理念让她出乎意料。“老师们都有office hour,会对学生进行答疑,好几门课是院士或国际著名教授上,他们会亲自批改我们的作业,也很欢迎学生找他们讨论问题。平时,教授们除了上课还给学生介绍科研机会。同时,得益于全英文教学,我们的英语授课证明能获得美国不少高校对非英语国家学生单科成绩的豁免权。但最让我吃惊的是,学校提供的丰富科研机会,鼓励本科生进组做科研、做演讲报告。”马源说。

港中大(深圳)对马源的帮助是激发其“探索”精神。“大学四年,不管是科研方向还是个人发展都有探索和认知。读大学前,我没想过了解自己,但来到港中大(深圳)后,我开始有了自我觉察和探索人生观、价值观的觉醒,这比学业更重要。”

关键词三:开放融合

任文頔是数据科学学院博士一年级的学生,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硕士就读于佐治亚理工学院。从华为工作两年后发现自己更适合学术研究。

在美深造期间,她就经常听身边教授和同学提到港中大(深圳)。所以在硕士毕业就职华为两年后,她想都没想,就选择了港中大(深圳)。“学校比我想象的要更好,这里开放自由的国际化氛围和中西融合的文化气息,让我很庆幸这坚定且唯一的选择。”任文頔表示。

港中大(深圳)在她成长中的关键词是开放融合。“这里的学术资源和水平是世界顶尖的,我所研究的方向是人工智能医疗,学校实验室是跟北京协和医院开展合作,所以,我们拥有与顶尖医院交流的机会。教授会把先进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产学研结合产生社会效益,实实在在推动社会发展。除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港中大(深圳)采用的是全人教育,除了学习,学校还关注同学们艺术和文化方面的成长。在这里,你能充分感受到对‘艺术是想象力根源’的尊重。”

关键词四:传承

张昊东也是港中大(深圳)的第一届本科生,本科就读于环球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专业,参与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哥本哈根商学院、剑桥大学的交流交换项目,本期间拿过学校的种子投资资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毕业后,就职于 Palo Alto Networks(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安全公司)。对他而言,“传承”是在学校教会他最重要的东西。

“走在校园里,‘传承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国与西方’的文字随处可见,这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这所学校的教学实践。”张昊东告诉记者,“我们坐落在深圳,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让人体会到满满的现代感和科技感,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又让我们时刻感受到身上‘传承’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全英文教学,彰显了较高的国际化程度,深圳产学研的大环境,让学校不少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和落地。这种国内外相互交融、促进发展的环境在大学里还是很少见的,培养了我们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能力。”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