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攀高向“新”
2024-04-03 07:12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光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攀高向“新”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4月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3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光明元素出圈,为广东省前瞻布局生物制造产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区充分发挥光明科学城科创资源集聚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光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率先布局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机工程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载体,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物种”企业。目前,光明区未来产业总估值超320亿元,准独角兽企业达9家,产业发展新动能蓬勃奔涌。

集聚成势 合成生物产业高地雏形显现

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从无到有,集聚成势,缘起于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在大科学装置建设过程中,光明区率先布局建设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在国内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科研人员攻关原始创新,“楼下”创业人员进行产业孵化和中试转化,一栋大楼内即可实现科研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分12批次引入超200个项目,成功孵化45家企业,估值超200亿元。

带土移植与自主培育“两手抓”,合成生物产业上下游企业聚沙成塔。据统计,近3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约40%落户深圳,光明区集聚了其中近80%。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现有企业94家,集群总估值约270亿元,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

在光明区华南医谷,深圳赛桥生物创新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赛桥生物)迅速发展壮大,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潜在科技独角兽企业,成为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上游核心装备头部企业。

赛桥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商院芳告诉记者,随着赛桥生物工业3.0阶段“十万元级”细胞药物生产体系的推出,将助力上游细胞药物生产企业实现量级式降成本,推动细胞基因治疗药物从百万元进入万元时代。

同样落户华南医谷的深圳市赛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赛陆医疗”),致力于基因测序仪和空间组学平台等尖端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赛陆医疗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谷丰表示,“赛陆医疗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超分辨空间组学平台,打破国外巨头垄断,产品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赛桥生物、赛陆医疗凭借“硬核”新技术制胜产业新赛道,正是光明科学城科研生态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依托光明科学城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优势,光明区在合成生物产业赛道异军突起,涌现多项“全国首个”,包括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合成生物产业专项政策和产业基金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在光明科学城组建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是目前该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产业创新载体。据悉,该中心将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自我造血,全面统筹开展生物制造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产业载体培育、人才培育体系搭建等工作,为实现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合成生物产业“科研生态圈”蔚然成型,光明区提出,2024年实现集群整体估值超400亿元,其中估值10亿元以上企业数量达12家。

科学赋能 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产业“接入”现实

与合成生物产业崛起路径相似,伴随着脑模拟与脑解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科学城,光明区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产业悄然兴起,现有企业50家,集群总估值逾50亿元,正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茅洲河畔,一个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下称“脑创中心”)正成为创新生态“试验场”。企业与科研机构交错布局,300多套大中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企业家与科学家成了“左邻右舍”,随时交流碰撞创新火花。

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无缝衔接,依托光明科学城周边强大产业配套,一批未来感十足的脑机设备加速“接入”现实。

在深圳中科华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华意),记者看到该企业自主研发的一款基于个体化影像智能导航的闭环经颅时域干涉深部电刺激仪。戴上这顶外形酷似泳帽的脑机设备,可采集大脑发出的电信号,并转为可视化的脑电图谱,搭配系统设备对脑电信号分析,进而通过特定频率的神经电刺激对大脑特定脑区进行干预,可以实现更精准的脑区调控效果,有助于科研和临床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

中科华意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下称“脑所”)孵化成立,公司负责人蔚鹏飞同时也是该所研究员,“双重身份”极大缩短了创新成果转化周期。像中科华意一样由脑所孵化的企业已有14家,总估值超过22亿元。

光明区提出,强化前沿技术研究,集中力量攻克脑电采集设备、脑肿瘤精准诊断、脑机接口等细分领域前端引领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构筑技术先发优势。2024年实现企业总量超60家、估值超80亿元,形成脑科学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瞄准新风口 开拓科研经济新赛道

新质生产力具有“大科创驱动”特征,目前,光明科学城规划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在建和运营数量达20个。随着光明科学城从落地建设逐步向科学赋能迈进,光明区谋划开拓科研经济新赛道,瞄准电化学储能、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发展风口,找准细分赛道精准发力,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成立的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选址光明,将为光明区在新能源汽车、电化学储能、新型电池材料等领域提供国家级一站式的计量测试支撑,助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光明区已建成超充站24座。围绕世界一流“超充之城”建设,到2024年底累计建成超充站73座、新增8700个普通充电桩。

在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方面,光明区将发力人工智能产业,加速构建算力经济新生态,积极争取大模型、算法等生态公司落户。同时,争取鸿蒙产业园项目落地,吸引一批华为全球软件生态伙伴企业落地。依托人工智能光明实验室、中大人工智能学院等,孵化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同时,制定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配套政策工具包,打造华星光电、联想和欣旺达“数字化智能工厂”“智慧工业园区”等一批示范项目。基于鹏城云脑Ⅲ和超算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探索建设“大模型赋能中心”。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活水”支撑,作为深圳着力打造的三个科技金融示范区之一,光明区出台支持科技金融发展若干措施,发起“百亿级”光明科学城母基金,落地光明科学城种子基金,以及总规模75亿元的智能传感器、合成生物、脑科学3支市级产业基金。立足“政府引导基金+科学城母基金+产业基金+种子基金”基金支持体系,今年光明区将推动各种子基金及项目落地投资20亿元以上。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