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瘦、变薄、变硬,东北黑土肥力透支!新模式让黑土地获新生
2022-09-08 07:50
来源: 央视财经

变瘦、变薄、变硬,东北黑土肥力透支!新模式让黑土地获新生

人工智能朗读:

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俗话说,“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但是,黑土高产丰产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

“变瘦、变薄、变硬”,东北黑土面临危机

2021年,黑龙江的粮食总产量1573.54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连续十多年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第一。黑龙江省粮食连年丰收的奥秘,就隐藏在肥沃的黑土地里。

但眼下,黑土地却正在面临着“变瘦、变薄、变硬”的危机。双鸭山四方台区种植户宋井文家的黑土地就出了状况。

在这块耕地里,来自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彦生发现了土层里发白的部分。

李彦生告诉记者,导致黑土层变硬、发白的根本原因,是连续多年不合理的耕作导致的,比如机械作业、旋耕导致土壤变硬后,该深松土地时没有深松等。

在北大荒红兴隆分公司友谊农场,负责人郭凤廷告诉记者,每年6到9月都是雨季,一下大雨,黑土地就很容易被雨水冲刷形成大小不等的侵蚀沟。

等高种植、减肥增效、生物防治,保护黑土地“组合拳”出击

东北的黑土区,大多是典型的漫川漫岗地貌,每到雨季来临时,很容易就形成水土流失。

既要方便排涝、防止水土流失,还要使黑土层的蓄水能力增强,农业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种植技术——等高种植。

海拔高度一样的等高种植垄,通常高18厘米,宽65-70厘米。宋春雨所在的科研团队,在当地开展等高种植技术已经两年,目前推广面积已经有35公顷。他们通过专业设备监测到,在采用了等高种植技术的田地里,雨水通过排水沟时,夹杂的泥沙含量有了下降趋势。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宋春雨

针对黑土耕地变硬甚至局部出现白色板结层的顽疾,科研人员利用现有的农业机械进行深翻,把白浆层障碍破除掉,就可以正常翻耕作业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黑土变薄、变瘦、变硬,还跟黑土地里有机质含量减少有关。据中国科学院2021年发布《东北黑土地白皮书》显示:黑土地开垦最初20年,有机质含量下降约30%,40年后下降50%左右,70至80年后下降65%左右,此后黑土有机质下降缓慢。

黑土有机质含量减少,主要原因就是耕作时使用了过量化肥。如何减少化肥使用量的同时,提高黑土肥力,最终实现“减肥增效”呢?

在北大荒农垦集团的不少农场里,他们尝试用玉米大豆轮作以及增加农家粪肥的方法给黑土“减肥增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友谊农场工作人员

针对一些地块中黑土肥力不均衡的问题,科研人员又进行了精准施肥和微生物菌肥的尝试。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的试验田里,不仅每亩地化肥减少30%,水稻亩产也比普通水稻多100斤,亩产达到1300斤以上,而且还增加了黑土有机质。

为了尽可能降低或减少农药污染,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利用赤眼蜂、鸭稻共生等方法进行生物防治。

【半小时观察】构筑全方位的黑土保护体系

黑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珍贵资源,科学研究表明,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几百年,东北黑土层整体形成经历了上万年,尽管大规模开发利用只有200年,但其近年来却以年均几毫米到1厘米左右的速度减少。可以说,加强黑土地保护已经箭在弦上。黑土地的保护和修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农技、新模式、新理念,有了“长牙齿”的制度来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宝贵的黑土地能够成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