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食品大王”:CEPA给香港带来信心、期望和市场
2022-09-02 10:08
来源: 南方日报

香港“食品大王”:CEPA给香港带来信心、期望和市场

人工智能朗读:

紫菜、薯片、夹心蛋糕……曾经这些需要托人从香港带回来的美味零食,如今已经遍布全中国。当中有个叫“四洲”的品牌特别出名。

四洲集团是香港最大的食品企业之一,生产和经销的食品达5000多个品种,分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并将内地食品业引向海外,融入国际社会。

“我们和其他零售业一样,主要得益于CEPA。”立秋过后的香港,海风微凉,香港无人不晓的“食品大王”戴德丰在位于九龙湾崭新的办公室内,向南方报业记者娓娓而谈自己的生意经,“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信心,而CEPA的实施给香港带来了信心,带来了期望,也带来了市场”。

2004年1月1日零时,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实施。港产货物零关税进入内地,让内地消费者享受到实惠,也促进了香港经济复苏。

“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由此进入一个崭新阶段。”除了四洲集团主席,戴德丰的其他身份还有全国政协原常委,广东省政协常委、港区委员召集人。在各级政协履职30多年来,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言献策,“CEPA每年都在向前推进,陆续签署补充协议。通过CEPA,内地对香港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香港大有可为”。

信心就是底气

本世纪初,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影响余波未了,紧接着的“非典”疫情又让香港再次经历重创。特区政府开始寻求对策,希望带领香港经济走出低谷。

2002年,内地是港产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占港货出口总值约32%。但当时香港货品进入内地仍需支付7%至35%不等的关税。作为第一批投资内地的港商,戴德丰回忆道:“四洲紫菜、粒粒橙等产品当时在内地已颇具知名度。但我们的零食进入内地仍要面对高达10%的关税。”

经过与中央的多次磋商和调研,2003年6月29日,香港与内地正式签署CEPA协议,内地对香港产品实行零关税,并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这可以说是中央政府送给香港特区的一份‘大礼’。”戴德丰由衷感叹。

记者:2004年CEPA正式实施,给香港带来怎样的机遇?

戴德丰:香港2003年经历了“非典”,经济很差,香港特区政府想尽办法要重振经济。最后经过多方努力,内地和香港在2003年6月29日签订CEPA。当中规定,内地和香港两地原产货物在互通时实行零关税,内地进一步向香港开放服务业,不仅是会展服务业,还包括除法律、会计、审计和认证以外的诸多管理咨询服务业,例如广告、建筑及房地产、银行业、保险业等。同时,安排中还包含贸易便利化措施。所以CEPA的实施给了香港一个刺激,香港人开始有了期望,有了信心,还有了庞大的市场,可以到内地做更多生意。

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对了。在CEPA实施一年后,香港终于摆脱通缩的困扰,2004年的经济增长达到7.5%。

记者:对四洲集团来说呢?

戴德丰:这当然是好消息,因为我们有更多的食品可以免关税进入内地市场。而且内地市场反应很好。虽然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广东已经很有名,比如说我们的四洲紫菜,但通过CEPA,我们的品牌在内地更多城市增加了曝光度,逐步在全国打响了名堂。

CEPA签署以后,我们还在汕头投资上亿港元建造亚洲最大的薯片厂。我们在内地的业务范围也是从那时起越来越大。我们的工厂遍布全国各地。同时我们也开始发展餐饮业务,在2006年收购广州四大园林酒家之一的泮溪酒家,为内地消费者带去更好的服务。

记者:18年过去,回过头看,CEPA对于香港的意义是什么?

戴德丰:CEPA对香港来说,一方面它是香港与内地加深经贸合作的开始。在CEPA“安排”下,两地经贸也逐年加速融合。越来越多港商开始关注内地市场、了解内地市场。

另一方面,它也折射了一个道理:要有信心。今年是我创业第51年,香港过往经历了很多低潮,比如2003年的“非典”,但它总会恢复元气。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去克服困难呢?好的政策给予信心,而信心就是你的底气。同时,每一个经济低潮或者遇到困难,就是我们改变方向去创新的时候。

比如现在受疫情影响,我们以前没做雪糕,但这三年开始做雪糕;以前不卖米,现在又去做米。因为人们在疫情下上街少了,在家煮饭吃,米的需求扩大了。所以我们的业务一直在拓展。我51年前只是做饼干,到现在什么食品都做。就是要去争取变化,与时俱进。

希望能交出满分答卷

1971年,戴德丰在叔辈的邀请下赴日本参观,并对当地发达的零食工业产生浓厚兴趣。“当地很多小学生手里都拿着精致包装的零食,电视里的广告也是精彩纷呈。我在品尝以后马上就下定决心做零食代理,把日本零食带到香港。”没想到,这一做就是51年,如今四洲集团已成长为香港最大的食品企业之一,业务涉及食品原料供应到餐饮服务等方方面面,生产和经销的食品达5000多个品种,分销网络遍布全球。

在戴德丰的办公室内,大大小小的奖杯奖状见证着他为行业、为社会作出的杰出贡献。他对记者说,不管是做食品生意还是为香港、为国家建言献策,都希望能交出一份满分答卷。

记者:为何当初选择进入食品行业?

戴德丰:因为我自己喜欢吃,晚上吃完饭回到家我还会吃零食。我也喜欢到处试新的产品,所以我家里有个柜子放满新产品。所以我与“食”有缘,正好做了这行。当然希望把好吃的东西带到香港,带给香港消费者。

记者:什么时候决定把这些产品带到内地?

戴德丰: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方便外国人来投资,国家沿海一些地区纷纷设立免税商店,销售进口商品。我们当时在香港已经很有名气,于是免税店就找到我们,希望进口我们的产品到免税店卖。所以我从那时起开始进入内地销售产品,也慢慢增加在内地的食品生意。

我当时坚定地告诉外国伙伴,我们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将来有无限的机会。如今我的生意越做越大,产品越来越多,证明当时的判断是没错的。

记者:您那么早布局内地生意,看中了什么?

戴德丰:内地不仅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优秀的食品原料生产地和加工地。比如,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苏州、河北、广东等不同地方建立工厂,因地制宜发展食品工业。当时中国种植的马铃薯并不适合用来生产薯片,我还将合适的种子引入我的家乡广东普宁,一方面为四洲的产品寻得支撑,另一方面也支持乡亲们开发高质量农副产品。后来,我就在汕头投资上亿元建造亚洲最大的薯片厂。这些都是一举多得的实例。

记者:内地同行有没有向您请教一些经验?

戴德丰:我想每一个食品企业都会拿同行的产品回去研究。有次我和一个同行朋友吃饭,他感谢我为他创业提供了灵感。他现在已经做到百亿的规模,超过我们。我替他们开心、也替自己高兴,因为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有竞争才有进步,而我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对整个行业的进步以及消费者作出贡献,这都是好事。

记者:很多人都很关心四洲集团长盛不衰的秘诀。

戴德丰:我也常思考我们为什么能越做越大。我认为就是我们作风稳健,用心做事。用心做事、用爱做事,这是我做人的方针,公司的同事也都秉承这个宗旨。还要讲信用,懂得微笑。

记者:您给自己打多少分?有考虑过退休吗?

戴德丰:我当然希望是100分,因为我每分每秒都在努力做事。这些年也得到了政府、业界和消费者的肯定,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有一个交代了。但我不想退休,未来还想继续为香港、为国家作贡献,将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向身边朋友“推销”大湾区

除了“食品大王”的美誉,戴德丰还喜欢将自己称为“政协人”,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他作为政协委员在全国各地开会、考察的纪念相片。

从广州市政协委员到全国政协常委,他在各级政协积极履职、参政议政。说起自己长达30年的政协生涯,戴德丰滔滔不绝。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关心香港社会的发展,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了让港区各级委员凝聚起来,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建设,他在2006年组织2400多名政协委员成立香港广东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能为国家做事,我从不感到辛苦”。

作为食品行业的翘楚,戴德丰曾就食品安全监督等问题提出建议,建议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对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监管。他也在CEPA签署之后提出建立人才交流中心,扩大两地人才流动。近些年,他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多领域的合作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记者:政协生涯带给您怎样的体悟?

戴德丰:我从1991年担任广州市政协委员,一路进入广东省政协、全国政协,我感到责任重大。在这个过程之中,我积极参政议政,去了很多地方考察,见识了很多事,也提出很多建议。

2006年,我提出组建香港广东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并担任首席会长,希望可以凝聚港区各级委员的力量,促进两地经济文化建设交流。从食品安全、人才双向交流培训到大湾区贸易合作,我关注香港、广东省和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也积极向各级传达新政策,并收集建议,能为国家尽一份力是我的荣幸。

记者:香港在未来可以发挥怎样的优势?

戴德丰:今年广东省“两会”上,我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大湾区融合发展,深化民生领域合作、加快科技和产业融合、抓住RCEP签署的机遇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粤港澳三地政府沟通交流。因为香港在许多行业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如果香港每一个行业的精英都能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一定会给大湾区带来很大帮助。

记者:您鼓励香港年轻人创业吗?

戴德丰:我非常鼓励香港年轻人创业,因为机遇处处有。年轻人肯用心做事,多去思考,一定机遇无穷。尤其是现在大湾区正在火热建设中,年轻人要及时把握机会。

我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很多年前就开始推行粤港合作,现在更是时常向身边的朋友“推销”大湾区。因为这里极具吸引力,11个城市各有所长,能够合力发挥巨大作用。全世界的人才和资金都在寻找消费力强的地方,大湾区正具备这样的优势。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是中国连接国际的桥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南方网记者 张诗雨 李心迪)

[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