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想浇灌未来之城——写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两周年之际
2021-08-18 08:28
来源: 晶报

用理想浇灌未来之城——写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两周年之际

人工智能朗读:

想必你已经知道,今天,对深圳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

2019年8月18日,国家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名义,再次为深圳加冕,也为奔跑的深圳拧紧了发条——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发布,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深圳,从此担负起更高的国家使命,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前行。

这一年,也正是深圳建市40年。

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

接下来,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这一天被称为“深圳生日”而广为人知。而3月5日作为深圳正式建市的日子,无疑也是深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刻度。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知青返城、承包、落实政策、翻两番、拨乱反正、摘帽、朦胧诗发端、流行歌曲传唱大江南北……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一组历史蒙太奇镜头,都是一条解冻的河流。冰封的河床,开始涌动。

2019年,对深圳来说,无疑是另一个春天。

在时空的坐标系中,建立于公元331年的宝安县,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原点。深圳原是宝安县一个紧邻香港的小镇,也是宝安县县治所在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198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宝安县建制,隶属深圳。从宝安县到深圳市再到经济特区,再到二线关撤销,特区扩大到全市,这样的变迁脉络,昭示着一个城市的成长密码。

而当历史翻到2019年8月18日,深圳从经济特区走向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之路,意味着城市的一次整体升级迭代。

时间的寓意不尽如此。

2019年2月18日,关于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深圳,正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2020年,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一周年,同时也迎来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2021年,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两周年,正逢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与如此之多的重大时间节点重合,深圳对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天然地就被历史赋予光芒,被置于无比宏大的发展格局与视野之下。

而建设先行示范区也进一步强化了这样一种论断:深圳是一座面朝大海之城,也是一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城。

为什么是深圳?

事实上,伟大使命的赋予早已有迹可循。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广东、深圳,多次对广东、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就提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鼓励深圳先行先试;2018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寄望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时隔不到7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审议《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确立了战略定位、战略路径和保障措施。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鼓”,由此擂响。

先行示范区的横空出世,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经济特区特别的关怀与厚爱,同时也反映了经济特区本身发展的成就和在国家发展整体战略中地位的一次跃升。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已成长为一个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先行示范区的建设者,无疑将更充分发挥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价值,进一步拓宽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带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并获取可复制可借鉴的一系列成功经验。也就是说,深圳将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什么?

不同于以往的“沿海开放城市”“保税区”“自贸区”、经济特区等概念, “先行示范区”对标的不是具体的经济和贸易制度变革功能,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宏大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由三个要点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先行”意味着走在前面、处在第一位,“示范区”表示探索一种普遍性的制度模式,它将为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树立一个新的高峰,为国家一系列战略形成新的带头效应。

它是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

它是法治城市示范。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用法治规范政府和市场边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它是城市文明典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

它是民生幸福标杆。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它是可持续发展先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

为此,深圳将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要素配置为重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下功夫。

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深圳,会是一座什么样的未来之城?

这是时间轴那一端的深圳图景——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镜头推近,我们将更清晰地感知到深圳发展脉搏的跳动,从每一个具体规划与举措中,发现深圳的未来轮廓。

2020年10月11日,对深圳而言注定又是一个会被未来牢记的一天。中央正式发布了一份事关深圳前途命运的重磅改革文件:《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

这是一份专门为深圳把脉定向、量身定做的改革图谱。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获批,意味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统筹谋划,决意让深圳以新的改革方式,向体制机制的“无人区”和“深水区”率先挺进。

综合改革试点一共涉及六大领域。包括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土地管理制度、劳动力流动制度、技术成果转化制度、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等领域提出了具体的探索方向;拓宽特区立法空间,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特区立法,按程序赋予深圳在干部和机构管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探索完善行政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健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知识产权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实施方案提出,要将深圳打造为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

作为一个以高科技发达为鲜明标记的城市,该实施方案关于科技创新的表述尤其令人瞩目。其提出,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国有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深圳的底色,也是深圳的信念。这座走出了华为、腾讯、中兴、大疆等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城市,见证着科技创新巨头企业在这里的拔节成长,也让无数“创客”在这里打破“不可能”。城市的创新动力,在这里澎湃不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就提出,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今年3月,科技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深圳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为突破口,以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和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如果说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是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40年时间建成世界一流城市,靠的正是各路人才的加盟。新的发展阶段,深圳要建设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还需要大量引进国际优秀人才。

为此,《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中推出了多项具有破冰意义的吸引人才举措——按程序赋予深圳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探索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支持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不包括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

据了解,未来5年,深圳将聚焦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吸引集聚100名左右杰出人才,100个左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00名以上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

一个开放、包容的深圳,一个人口结构不断优化、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的深圳,一个对人才保持更强大的“磁场”效应的深圳,一定是一个更有活力、更有发展后劲、更有想象空间的深圳。

现在,我们必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前海。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深圳。在前海,总书记要求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深圳。在前海石边,总书记肯定了前海模式,要求深圳扎实推进前海建设,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鉴、相得益彰。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提及前海:“要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

前海,在总书记心目中、在先行示范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一般的分量。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写到,“进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对港澳开放水平。”

就在这份意见发布后一个月,前海率先在深圳试点企业登记“秒批”,不久后,这一创新被同时纳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第五批改革创新经验和广东省自贸区第四批制度创新案例,复制推广至深圳全市。

是的,制度创新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核心使命。前海对照国际标准和水平,强化整体设计和系统集成,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以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建设、人才管理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八大板块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前海模式”,逐步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深度融合、有效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规则体系。

遥想当年,蛇口一个“点”的改革创新,开创了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高速发展传奇;而今,前海同样是这样一个创新之“点”。在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上,我们分明听到了它所奏响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

前海这个名字本身也包含了关于城市的一种寓意。前海姓“前”,前海向“前”,前海靠“前”,同样,深圳正在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也姓“前”,向“前”、靠“前”。它是一种力、一条路、一道门、一扇窗,展现给我们的,是辽阔的前方。

前方即未来。

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4′至22°52′之间,这里是深圳。

2021年8月18日,这里是建设两周年先行示范区的深圳。

在这样的时空坐标下,让我们与这座不断创造传奇的未来之城,与心中的理想一起奔跑,一起绽放光芒。

[编辑: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