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河”与“湾”
2021-04-20 20:23
来源: 南方+

深圳的“河”与“湾”

人工智能朗读:

一河之隔的深圳与香港,同根同源、休戚与共,一条蜿蜒的深圳河见证了香港与深圳的共同成长。

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发展政策的“破格出台”,规划中的皇岗口岸升级扩建,深港一小时生活圈,两地不断加速的合作,也在静静流淌的深圳河见证之中。

粤港澳大湾区的横空出世,让深港之间的互动,从互相“过河”迈入携手“闯湾”的新境界。“大湾区人”,正在逐渐成为深圳人、香港人共同的身份认同。

过河 

深圳与香港,将这两座在中国都具有特别意义的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离不开“过河”二字。

2018年,香港人何耀威带领11名香港高校教授和学生“过河”,过上“双城生活”。位于深圳福田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舞台。

深圳完善的供应链、产业链和技术资源,可以最快地把研究从实验变为商业化产品。团队研发的血糖测试智能穿戴设备,逐渐打开广阔市场。

何耀威们所奋斗的地方,曾是深港两地联手治理深圳河形成的一片河套片区,如今规划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登上“深圳之巅”平安金融中心,深圳河两岸景色尽收眼底,深圳与香港隔河相望,林立高楼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

河套已成为深港合作“大国重器”布局地。仅在深圳园区,就集聚超过140个高端科技项目,其中有5家香港顶尖高校、8个科研项目,有超过10名来自内地、香港和海外的院士。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深港两地间的互动以资源“过河”为主,呈现出“边界堆积”效应。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深圳河两岸,深圳一侧灯火通明,香港一侧却是城市郊野。

不过近年来,两座城市的合作早已由资源“过河”过渡到融合“造城”。随着深港两地协同发展的强力推进,深港间的“边界堆积”效应,有望逐渐消解。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接受采访时,常常谈及资金的“过河”与人才的“过河”,在她看来,两地在新经济、科创、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有着大量的机遇”。

深港之间GDP排名的变化,近两年也常常引起讨论。在林郑月娥看来,香港仍然是深圳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有超过8万家香港企业在深圳发展。

再放入到有七千万人口、经济发展蓬勃的粤港澳大湾区视野来看,应该是两个城市共同努力,来做大整体的经济体量。

“过河”牵手的不只在经济领域。就在几天前的4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与深圳市罗湖区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该学院将落户罗湖区。

新鲜出炉的《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体系完备的深港跨界交通设施,推动深圳湾口岸24小时运营,推动福田口岸交通环境提升、罗湖口岸功能升级,提升深港口岸经济带发展效益。

香港医生可在深圳认定职称、深圳试点港澳上市的国外新药和医疗器械、深港两地病历及支付体系互联互通……在医疗方面,4月15日深圳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如上愿景。

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几年间,两地在教育、医疗、交通、科技、金融、产业、城区等各领域深度融合,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放眼大湾区内,在创新发展方面,以香港的基础科研优势,加上深圳的创新环境以及产业链配套,形成了全球罕见的独特优势。

如今,深港融合渐入佳境,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沿着初具规模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转,科技创新展现出勃勃生机。

闯湾

坐在“湾区之光”摩天轮向南眺望,便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目之所及,200余栋封顶建筑、77栋100米以上高楼,一座高水平的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正在加速成形。隔着深圳湾的不远处,便是香港。

前海无疑是深港合作“双城记”故事的最佳演绎地之一。从一片滩涂起步,前海不断加快通过建设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基地等措施,与香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新格局,推动深港合作达到新高度:

全国率先破冰启动跨境人民币贷款、出台独有的“双15%”税收优惠政策、首创“港籍调解”“港籍陪审”制度、实施惠港利港“万千百十”工程、落户中国首家内地与香港联营律所……

统计数据显示,前海平均3天推出1项制度创新成果,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56.2%。2019年每平方公里经济密度和税收密度分别为152.6亿元和28.5亿元,均位居全国同类新兴区域之首。其中,港资企业实现增加值、税收占比约15%,成为与香港合作最紧密区域之一。

走进有着近1700年的历史的深圳南头古城,经历一番“修旧如旧”的修缮升级后重新开放,作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迎接着八方来客。

山水相依、血脉相连,称得上是深港关系的深刻注脚。

这几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横空出世,不仅成为未来中国重要的经济动力源,更为深港两地青年人在工作上、经济上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深圳巴士集团副总经理马正源对这一点极为认同。2015年,他作为港方高管派驻深圳巴士集团,参与深巴集团全面电动化转型,见证深圳公共交通近年来在绿色出行、标准化、智能化、国际化等方面的新发展。

马正源说,大湾区之大,在于7000万人口带来的大市场和发展潜力;大湾区虽大,随着这些年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也不断提速。

在英国,伦敦工作的人大部分都在周边地区生活,以后大湾区也可以实现便利的跨城工作与生活。这是大湾区最吸引他的地方。

越来越多香港青年相信,大湾区能给他们更具可能性的职业道路、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青年人“闯湾”的热情。2020全年,深圳共有528位港澳居民领取创业补贴;而仅2021年第一季度,深圳领取创业补贴的港澳居民就有290多位,其中大部分是香港居民。

香港工商总会青年网络主席潘国政非常关注香港年轻人踏入湾区的第一步。他观察到,近两年,大湾区涌现出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很多港澳青年的湾区创业初体验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的。

据深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目前已孵化香港团队225个,南山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团队48个。

[编辑:柳娜]